2023年8月24日 星期四

官德祥的秦漢史研究

鹽鐵政策

西漢的鹽鐵政策並非鐵板一塊,而是充滿動態,時寬時緊。當國家經濟好,鹽鐵政策會放鬆;一旦經濟出問題,政府又會把政策收緊。

為免背負「與民爭利」的惡名,兼要賺得民心,漢政府意識到放鬆鹽鐵政策才是上策,這也最合乎國家長遠利益。正因為政府不走極端,爭取官民間的平衡,鹽鐵經濟才得以順利發展。

東漢鹽鐵政策基本上繼承西漢,而略有變更。西漢時,在郡國設置的鹽鐵官,多由中央派出,至東漢則改屬郡國,且有下屬於縣。東漢政府對鹽鐵活動的監控,有著中央政府向地方下放的趨向。

西南開發

自秦始皇統一天下,便積極開發西南。

西南地區物產富庶,巴蜀之地堪稱「天府」。加上西南地區政治相對別區穩定。故此,自秦漢以來,西南地區一直吸引中土人士遷居 (儘管有部份移民是非自願的)。他們的移植為西南地區帶來了資本、技術和勞動力。西南地區農業、手工業及商業的發展無不與其息息相關。他們在西南地區住上幾代後,已培育出穩固的政治及經濟基礎,成為具影響性的地方勢力。

漢武帝繼續經營西南,結果不只令大量中土人士移入,更重要是使中原文化與西南本土民族文化產生互相交融的作用。

以漁業活動為例,原始西南地區本土居民廣泛採用竹筏和木筏捕魚,自給自足。自中土人士遷入從事農耕,其農耕之餘更進行魚池式養魚活動;促使西南地區的漁業發展趨向多元化和更具規模。又漢政府在西南興建水利工程,其中陂池蓄水間接對西南漁業起著促進作用。

巴郡位於四川東部,因遠古地質沉積,形成的鹽鹵和鹽礦異常沃腴,吸引巴郡政府及本地大姓開採。除鹽產外,巴郡亦產鐵,當地之鐵用品如兵器、工具、農具、日常生活用具等都很普及。巴郡天然資源豐富,引起野心家覬覦。東漢末群雄割據,巴郡的鹽鐵產成為他們爭奪的目標。

川西成都 (蜀郡) 冶鐵區,是冶鐵中心。這在成都及其附近墓葬發掘的大批鐵器中獲得證明。

蝗災問題

漢代蝗災主要發生於夏、秋兩季,這對農民打擊很大。夏季,農民正努力耕耘,憧憬有好收成,但當發現其正在茁壯生長的作物,被蝗蟲一掃而空,到了秋收時,蝗災的破壞,不只摧毀了農民心血,更使他們處於衣食無著的悲慘境地。人民無法安定生活,遂造成社會動盪,危及政治穩定。例如新莽地皇三年 (公元 22 年) 發生的蝗災,便導致寇盜鋒起,治安大壞,王莽亡盜賊四起,與蝗災不無關係。

牧苑養馬

西漢武帝用兵匈奴,摧殘了秦漢初的畜牧業,結果要千方百計培殖良馬。西漢的養馬中心主要分佈在西北地區,由漢武帝及其政府一手促成。

據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有關「秦漢地方行政制度」部份,「蓋東漢西北牧地多失,故轉思其次,於漢陽、犍為、越巂、益州諸郡置之也。」言下之意,東漢牧苑的成立,是「轉思其次」,意謂西北牧地失,西南地區牧苑成立是為了彌補西北牧地的失勢。

不過,嚴氏討論此問題是以制度史角度作依歸,對漢朝不同時期的養馬歷史發展,並不詳細。東漢安帝永初元年 (公元 107 年),即牧苑成立前六年,當時朝廷顯然未能有效地應付西域外敵所帶來的軍事衝擊,於是選擇了「罷都護」、「棄西域」及「閉關口」等策略。西北牧地因此失去。可是,這並非永久性失去,其後朝廷亦恢復與西北交往如昔。嚴氏說西北牧地失,以西南牧地頂替,只屬一時之說。

安帝的盤算更多是這樣:自下詔罷「西域都護」,西北牧地失去,給東漢政府一個警告 – 當戰馬主要傳統來源落空,另覓地方牧養大量馬匹,便是應有之義。而單靠軍事略奪和人家的來貢,決非長遠計。按當時的國防和地理因素考慮,西邊主要牧區不是西北便是西南,於是往西南方向想辦法。

東漢政府建立牧苑的成果,俾益後來蜀國的經濟和軍事。蜀國畜牧業與東漢安帝牧苑牧畜的歷史發展,有一脈相承的關係。

蜀馬質素、數量上有高水平,證於孫吳專程派人到蜀市馬。而買馬相當於現代的大宗軍火買賣,因古代之馬儼如二次世界大戰的坦克。

[主要參考資料]

1. <東漢巴郡「鹽、鐵五官」試釋>

2. <漢代西南「大姓」的分布與產業>

3. <漢晉時期西南地區漁業活動探討>

4. <東漢政府於西南地區設立牧苑與當地畜牧業的關係試探>

5. <兩漢時期蝗災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