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2日 星期日

吳晗《朱元璋傳》

吳晗,原名吳春晗,筆名語軒、酉生等,浙江義烏人。父親秀才出身,家學淵源,吳晗自小對歷史產生濃厚興趣。1929 年考入上海吳淞中國公學大學部預科,從此與胡適結下不解緣,胡當時正是該校校長。1930 年未能轉入燕京大學歷史系,經燕京大學教授顧頡剛介紹,在燕京大學圖書館中日文編考部任職館員。未幾因寫成《胡應麟年譜》,受胡適賞識,輾轉進入清華大學史學系,專治明史。

因受胡、顧提攜,吳晗的治史方法與史料學派一脈相承,吳甚至表示自己是胡適的弟子。胡適方面,對這位弟子亦抱有期望,「治明史不是要你做一部新明史,只是要你訓練自己作一個能整理明代資料的學者。」(《胡適書信集》上) 史料學派一大特色是樸實,不好宏觀大論述,先從具體的材料整理及考證下手,傅斯年所謂「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胡適的話實際是對吳晗治學起著總指導作用。

吳晗先後寫成多篇論文,如<胡惟庸黨案考>、<金瓶梅的著作時代及其社會背景>、<明代之農民>等。1934 年畢業後留校任教,專講明史。

「九一八事變」爆發,刺激大專院校學生發起愛國遊行,要求國民政府抵制日本,吳晗身處其中,亦對國府失望,惟胡適卻對其立場不置可否。抗戰全面爆發,吳晗到西南聯大任教,期間對現狀越感不滿,開始參與政治運動。四十年代以後,吳晗思想開始左傾,儘管 1943 年他加入被視為主張第三路線的「中國民主同盟」,1948 年秋卻奔赴西柏坡見毛澤東。自此,其對國民政府的批判越來越激烈。在<論暗殺政治>中,他諷刺國府的獨裁與專制「保證你有失蹤,捱打,被造謠中傷,以致捱槍刺、手榴彈、機關槍,還有無聲手槍之自由」,並批評國府的暗殺政治是「自絕於人民,自絕於國際,自絕於人類」的反民主的反動政治。

吳晗左傾,中共地下黨的串聯、統戰、宣傳工作做得好,固然是一個方面,但另一方面,國府做法令愛國者大失所望,加上聞一多等摯友死於國府暗殺,多少影響其政治立場轉變。解放後,吳晗參加接管北大、清華的工作,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文學院長、歷史系主任等職。11 月任北京市副市長。1954 年主持改繪楊守敬的《歷代輿地圖》,以及標點《資治通鑑》、《二十四史》。隨後又主持明十三陵中定陵的發掘,並親自主編《中國歷史小叢書》和《外國歷史小叢書》。1957 年反右,他親自主持對儲安平的批鬥,又揭發批判羅隆基,公開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 年因應毛澤東提出要學習明代著名清官海瑞「剛正不阿,直言敢諫」精神,發表一系列關於海瑞的歷史作品。其中《海瑞罷官》在 1966 年遭到批判,掀開「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吳晗在「文革」遭到精神上、肉體上的摧殘,1969 年 10 月 11 日,吳晗被迫害致死,骨灰至今下落不明。其妻子亦被迫害致死,養女則在獄中自殺身亡。

《朱元璋傳》是一部傳記作品,主要描述明太祖朱元璋的生平事蹟,以及相關歷史背景。本書以翔實的史料、生動的文筆,將朱元璋從農民起義的領袖到封建帝王的一生作了全面闡述,讓讀者領悟到一個歷史人物的升降沉浮,並加深對明代初期歷史的了解。

書中有一段談到,鄱陽湖決戰前夕,朱元璋、陳友諒陣營的此消彼長:

友諒為人忌能護短,從殺徐壽輝後,壽輝的將帥不服,又怕友諒殺害,紛紛投降元璋。部下驍將雙刀趙 (普勝) 屢次攻陷元璋西線軍事重鎮,是元璋死敵,被元璋使反間計,友諒一怒把他殺了。雙刀趙的將領心懷怨恨,也就不肯出力死戰。元璋趁友諒將帥不和,士氣低落,大舉進攻。親自統軍一鼓攻下安慶、江州,友諒守將丁普郎、傅友德全軍歸附,友諒逃奔武昌。江西州縣和湖北東南角,就此全歸元璋版圖。朱元璋的領土日益擴大,陳友諒的卻日益縮小,幾年來的軍事局面,在這一戰役後完全倒轉過來,元璋的軍事實力已經可以和友諒一決雌雄了。

關於建國號明,吳晗亦有一番解釋:

大明的意義出於明教。明教本有明王出世的傳說,經過五百多年公開和秘密的傳播,明王出世成為民間所熟知的預言。韓山童自稱明王起事,敗死後,他的兒子韓林兒繼稱小明王。西系紅軍的別支明昇也稱小明王。朱元璋原來是小明王的部將,害死小明王,繼之而起,國號大明。據說是劉基出的主意。

在分析洪武年間的派系鬥爭時,書中尤其有精闢的見解:

皇帝是淮人,丞相李善長、徐達和功臣湯和、耿君用、炳文父子、郭興、郭英、周德興、鄭遇春、陸仲亨、曹震、張翼、陳桓、孫恪、謝成、李新、何福、張龍、張赫、胡泉、陳替、王志、唐勝宗、費聚、顧時、唐鐸、馬世熊,幕僚李夢庚、單安仁、郁新、郭景祥等都是鳳陽人,其中湯和、周德興還是元璋同村子的人。絕大部分公、侯和朝廷重要官員都是淮人……到了朱元璋建國稱帝以後,淮人在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越發占壓倒的優勢,非淮人被排擠、壓抑,他們不甘心,也想盡一切辦法取得朱元璋的信任,就這樣,封建統治階級內部展開了非淮人和淮西集團爭權奪利的鬥爭,矛盾越來越尖銳,朱元璋就利用這種矛盾,重用淮人而又運用非淮人來監視淮人,加強和鞏固自己的權力。

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的傾軋,楊憲等人對淮西集團的傾軋,對不是自己系統中人的排擠,從鄉土觀念出發演成的政治鬥爭,是洪武初期政治上的一個特徵。

……(朱元璋) 以猛、以嚴治國,這樣,也就不能不日益和淮西集團分裂以至對立,用流血手段解決問題了。

胡惟庸是元璋在和州時的帥府奏差,李善長的親戚,淮西官僚集團的重要人物……從胡惟庸被殺以後,胡案成為朱元璋進行政治鬥爭的方便武器,凡是心懷怨望的,行動跋扈的,對皇家統治有危險性的文武官員,大族地主,都陸續被羅織為胡黨罪犯,處死抄家。胡惟庸的罪狀也隨著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發展而發展,隨時擴大。最初增加的罪狀是私通日本,接著又是私通蒙古,日本和蒙古是當時兩大敵人,通敵當然是謀反了。後來又發展為串通李善長謀反,把淮西集團的主要力量完全摧毀。最後是藍玉案,則連淮西集團中的軍事貴族也大部分消滅了。被殺的都以家族作單位,殺一人也就是殺一家。

胡惟庸被殺後十年,洪武二十三年,太師韓國公李善長也被牽涉到胡惟庸案裡,朱元璋假託有星變,得殺大臣應災,把李善長和妻女弟侄家口七十餘人一起殺掉,這年善長已經七十七歲了。

朱元璋的思想與生活,吳晗說:

他在左右儒生們的影響下,努力學習文化,經常談古論今,接受歷史上的經驗,教訓,作為行軍、處事的指南。

中年以後,元璋不但知道一些儒家的經義,能寫通俗的口語文字,並且還能作詩,作有韻的文字,能夠欣賞,批評文學作品的好壞了。

他是和尚出身的,做皇帝以後,自然要崇敬佛教。

他是從實際鬥爭中成長的人,也是腳蹈實地的人。

他一面對臣民侈談神仙,一面又不許別人對他談神異、講長生、獻天書。

生活樸素節儉的原則也應用在外交上。

執法極嚴,令出必行,連親屬也不寬容。

蘇雙碧<吳晗和《朱元璋傳》>稱許「《朱元璋傳》在史料運用方面,比較準確、簡要,文字也簡練生動,有較大的可讀性,它的出版受到讀者的廣泛歡迎」,大致是客觀公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