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6日 星期二

向前型與向後型人生

在<情與欲>中,錢穆進一步申論他對美好人生的看法。

其先分人生為兩型態:向前型、向後型。

人生有偏向前 (多希望未來和偏向後 (重記憶過去之兩型。向後型的特徵,最顯著的是愛好歷史。歷史全是人生過往之記錄。向前型的人,對此不耐煩,他們急要向前,急要闖向未來不可知之域,他們不要現實,要理想。重歷史的人,只從現實中建立理想,急向未來的,則要建立了理想來改造現實。文學中的小說劇本,有些多從此種要求下產生。他們好像在描寫人生,但實際多是描寫他心中所理想的未來人生的。

若用表格顯示,兩型分歧如下:

向前型向後型
希望未來記憶過去
闖向未來愛好歷史
建立了理想來改造現實從現實中建立理想

進而指出向前型人生成就悲劇,向後型人生成就回憶。

未來人生到底不可知,你若屢要向此方闖進,你自會感到像有一種力量,或說命運,在外面擺佈你,作弄你,他是如何般有力,又是如何般冷酷而可悲。你若認為過去的全過去了,不屬你的份,當知未來的又是如何般渺茫,錯綜,而多變化呀。凡屬未來的,全不由你作主,也同樣地不屬於你。你的未來逐步展開,將證明你的理想逐步不真切,或是逐步而退讓變質。你若硬守住個人的希望不放鬆,硬要向前闖,那多半會造成悲劇。一切小說劇本裡的最高境界,也一定是悲劇的。

向前型的人生,很容易從小說劇本轉入宗教。宗教和小說的人生,同樣在未來希望中支撐,只宗教是把未來希望更移後,索性把來移入別一世界,上帝和天國,根本不是這世界的事,把此作為你的未來希望,這無異說,你對此現世更不希望了。因此宗教也是一悲劇,只是把最後一幕無限移緩,宗教的人生,依然是戲劇的小說的人生,同是抱著未來希望撲進不可知之數而堅決不肯退讓的一種向前型的人性之熱烈的表示。

歷史人生卻不然。他之回憶過去,更重於懸想未來。過去是過去了,但在你心上,豈不留著他一片記憶嗎?這些痕跡,你要保留,誰能來剝奪你?那是你對人生的真實收穫,可以永藏心坎,永不退滅的。人生不斷向前,未必趕上了你所希望,而且或離希望更遠了,希望逐步幻滅,記憶卻逐步增添,逐步豐富了。人生無所得,只有記憶,是人人可以安分守己不勞而獲的。

扼要言之,向前型人生汲汲於懷著個人希望向前闖,堅決不肯退讓,這往往會遇到未知、多變的因素 (即命運) 所阻礙,變得不由自主。

相反,向後型人生汲汲於保存記憶,記憶一旦放在心上,即無人可剝奪,「那是你對人生的真實收穫,可以永藏心坎,永不退滅的」。隨著時日推移,希望會逐步幻滅,記憶卻不會,反而逐步增添,更加豐富。故此,後者較前者能成就出美好的人生。

孔子言「命」,有兩義,一是天所降命,一是命限。天所降命是人不得不為,孟子稱之為「義」,命限是人盡力踐行仍無法突破的界限,孟子稱之為「命」。義命分立,以義安命,竊以為是儒學一大要旨。錢穆教人重記憶而輕懷著希望往前闖,此正是要人把目光放在「義」上,不要放在「命」上,其和孔孟的想法是一貫的。

又在<人生與知覺>中,錢穆認為,文學、宗教、道德皆植根於情感,但<情與欲>的觀點似乎略有些微差異:

依照中國人觀念,奔向未來者是欲,戀念過去者是情,不惜犧牲過去來滿足未來者是欲,寧願犧牲未來來遷就過去者是情。中國人觀念,重情不重欲。男女之間往往欲勝情,夫婦之間便成情勝欲,中國文學裡的男女,很少向未來的熱戀,卻多對過去之深情,中國觀念稱此為人道之厚,因此說溫柔敦厚詩教也。又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又說一死一生乃見交情,只要你不忘過去。把死的同樣當活的看。其實這種感情亦可是極熱烈,極浪漫,只不是文學的,而轉成為倫理的與道德的。

據此,文學、宗教仍是以欲為本,只有道德發自真情,「歷史人生」也是重情念舊的,如是者,歷史、道德相通,而優於文學、宗教。

中國文化傾向主張向後型人生,故歷史勝過文學。

中國的國民性,大體應屬向後型,因此歷史的發達,勝過了文學,在文學中小說劇本又是最不發達的兩項目。

兩型人生復為中西文化之分界處:

西方人的愛,重在未來幸福上,中國人的愛,重在過去情義上。西方人把死者交付給上帝,中國人則把死者永遠保藏在自己心中。中國人往往看不起為個人的未來命運而奮鬥,他們主張安命,因此每不能打開局面來創造新的,只對舊的極回護,極保守,只要一塗上他的記憶面,他總想盡力保存,不使他模糊消失,或變色了。這也是另一種堅強有力的人生,力量全用在自己內心深處,他並不是對未來不希望,他所希望的,偏重在他所回念的,他緊握著過去,做他未來生活的基準。他對過去,付以最切摯的真情,只要你一侵入他的記憶,他便把你當做他的生命之一部分,決不肯放鬆。忠呀!孝呀!全是這道理。初看好像死守在一點上,其實可以無往而不自得。要他向前,似乎累重吃力,但他向前一步,卻有向前一步之所得,決不會落空。他把未來扭搭上過去,把自己扭轉向別人。把死生人我打成一片。但對自己個人的未來幸福,卻像沒有多大憧憬般。

在宗教上的反映,

向前型的注重希望,注重祈求,向後型的注重回念,注重報答。中國宗教也和中國文學般,在中國人觀念裡仍可說是情勝於欲的。是報恩重於求福的。向前型的不滿現狀,向前追求,因此感到上帝仍還在他之前,而他回顧人生,卻不免要自感其渺小而且可厭了。因此才發展成性惡論。向後型的人,對已往現實表示滿足,好像上帝已賦與我以一切了。我只該感恩圖報,只求盡其在我,似乎我再不該向上帝別有期求了。如是卻使人生自我地位提高,於是發展出性善論。我們也可說,前者的上帝是超越的,而後者的上帝則轉成內在的。人類心上之向前向後,各自一番的偏輕偏重;而走上各自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