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4日 星期五

《賣火柴的小女孩》與「麵粉伯伯」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麥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話故事,發表於 1845 年 12 月。

故事講述在一個寒冷的大年夜裡,一名衣衫襤褸的小女孩在街上賣火柴,冷風使她瑟縮顫抖。由於父親會因為她賣不掉火柴而毆打她,因此小女孩不敢回家。女孩在牆角點燃火柴來溫暖自己,她在火光中看到一些幻影,包括聖誕樹和聖誕大餐。此時她見到天空中有流星劃過,便想起祖母的話,流星代表著人的死亡。當她劃下一根火柴後,她看見自己的祖母,那是唯一一位對自己友善的親人,為了維持祖母的幻影,她不斷地劃火柴。在最後一根火柴燃盡後,女孩死了,她的祖母就把她的靈魂帶去了天堂,她們過著幸福的生活。

一般認為,安徒生這個故事是表達了對窮苦人民以及資本主義下的受害者悲慘的同情,和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可是,我覺得此故事實有另一層更深的哲理,即存在主義哲學家卡繆所言:「一個人只要學會了回憶,就再不會孤獨,哪怕只在世上生活一日,你也能毫無困難地憑回憶在囚牢中獨處百年。」(《異鄉人》)

一枝枝火柴,好比一串串回憶的片段,一幕幕昔日的歡樂瞬間。小女孩用火柴的溫暖對抗嚴寒,實際是用過去回憶的甜,救濟今天遭遇橫逆之苦。所謂嚴寒,不只是溫度上,也包括父親對她的虐待,其他人對她的冷眼旁觀。

奈何回憶再甜,終究距離遠了。距離遠了,記憶就模糊,猶如火柴的亮光和熱度終有一天會熄滅。初時人自可以另覓其他回憶,再添溫暖,但更殘酷的是,回憶是有限的,猶如火柴數目亦是有限。要之,人喜歡對比,越憶起過去的美好風光,越見當下自己之困窘無助。「人窮則呼天,疾痛慘澹則呼父母」未嘗不是人之常情,但倘若父母已死,不斷憶記父母,就只令自己更痛更難受。祖母帶小女孩上天堂未必是事實,火柴及幻影再拯救不到小女孩的人生艱難才是實相。

慶幸的是,觀乎小女孩死時,嘴角帶著微笑,儘管周圍的富人正歡樂舉杯,共慶除夕,她應仍然沉醉於點燃火柴的美好幻想中而死,未有覺察到兩者的強烈對比。這算是上天對她最後的仁慈。

《賣火柴的小女孩》又令我想起已過世的陳伯。

陳伯是一名麵粉公仔製作者,年輕時曾任十多年管理員,1980 年在華富廣場開辦名為「新世界公司」的玩具店,1991 年店舖因被人縱火而倒閉,陳伯只好於銅鑼灣百德新街擺設地攤,售價自己製造的麵粉公仔及其他玩具。晚年患上癌症,在病魔及生活煎熬下,他仍堅持每日擺檔賣麵粉公仔。據他自述,他堅持的原因是,當他用手製作每隻麵粉老虎、麵粉豬、麵粉貓、麵粉馬騮時,他都會憶起兒時跟媽媽學習製作麵粉公仔的美好時光。對陳伯來說,製作麵粉公仔,不是保留傳統手藝那麼簡單,而是拿小時候甜美的回憶對抗晚年的悲涼殘酷。他是香港的「賣火柴的小女孩」。

陳伯終於走了,患膀肛癌九年而在 2018 年病逝,終年八十一歲。但願他能重見兒時愛錫他的親人,猶如小女孩終回到愛錫她的祖母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