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7日 星期三

另作兩首

薛寶琴作<懷古十絕句>,上文已經分析,今將雪芹原文抄錄於下:

眾人聞得寶琴將素習所經過各省內的古跡為題,作了十首懷古絕句,內隱十物,皆說這自然新巧。都爭著看時,只見寫道是:

赤壁懷古 其一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載空舟。

喧闐一炬悲風冷,無限英魂在內游。

交趾懷古 其二

銅鑄金鏞振紀綱,聲傳海外播戎羌。

馬援自是功勞大,鐵笛無煩說子房。

鐘山懷古 其三

名利何曾伴汝身,無端被詔出凡塵。

牽連大抵難休絕,莫怨他人嘲笑頻。

淮陰懷古 其四

壯士須防惡犬欺,三齊位定蓋棺時。

寄言世俗休輕鄙,一飯之恩死也知。

廣陵懷古 其五

蟬噪鴉棲轉眼過,隋堤風景近如何。

只緣占得風流號,惹得紛紛口舌多。

桃葉渡懷古 其六

衰草閑花映淺池,桃枝桃葉總分離。

六朝梁棟多如許,小照空懸壁上題。

青冢懷古 其七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撥盡曲中愁。

漢家制度誠堪嘆,樗櫟應慚萬古羞。

馬嵬懷古 其八

寂寞脂痕漬汗光,溫柔一旦付東洋。

只因遺得風流跡,此日衣衾尚有香。

蒲東寺懷古 其九

小紅骨賤最身輕,私掖偷攜強撮成。

雖被夫人時吊起,已經勾引彼同行。

梅花觀懷古 其十

不在梅邊在柳邊,個中誰拾畫嬋娟。

團圓莫憶春香到,一別西風又一年。

眾人看了,都稱奇道妙。寶釵先說道:「前八首都是史鑒上有據的;後二首卻無考,我們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兩首為是。」黛玉忙攔道:「這寶姐姐也忒『膠柱鼓瑟』,矯揉造作了。這兩首雖於史鑒上無考,咱們雖不曾看這些外傳,不知底裡,難道咱們連兩本戲也沒有見過不成?那三歲孩子也知道,何況咱們?」探春便道:「這話正是了。」李紈又道:「況且他原是到過這個地方的。這兩件事雖無考,古往今來,以訛傳訛,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這古跡來以愚人。比如那年上京的時節,單是關夫子的墳,倒見了三四處。關夫子一生事業,皆是有據的,如何又有許多的墳?自然是後來人敬愛他生前為人,只怕從這敬愛上穿鑿出來,也是有的。及至看《廣輿記》上,不止關夫子的墳多,自古來有些名望的人,墳就不少,無考的古跡更多。如今這兩首雖無考,凡說書唱戲,甚至於求的簽上皆有註批,老小男女,俗語口頭,人人皆知皆說的。況且又並不是看了《西廂》《牡丹》的詞曲,怕看了邪書。這竟無妨,只管留著。」寶釵聽說,方罷了。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

值得注意是寶釵、黛玉及李紈的一段對話,反映各人不同的性格及處事作風。

寶釵家學淵源,為儒門女孔子,只知經史,對其他雜書不太看得起,尤其對才子佳人故事起反感。她因此覺得,前八首有真實歷史可據,可以接受,後兩首是虛構,應該重作。

「我們也不大懂得」一句妙,「無考」是一個原因,但並非全部原因,另一原因是後兩首觸及《西廂記》《牡丹亭》,觸及移人性情的邪書,為免教壞眾姊妹,於是以「我們也不大懂得」阻止後兩首與前八首並列。這一句話,一方面表示我們大家閨秀不看邪書,一方面巧妙避免後兩首登堂入室起作用。此是出於道德教化的考慮。

黛玉雖與寶釵義結金蘭,但二人價值觀畢竟有分歧。黛玉不同意寶釵所講,為什麼?「這寶姐姐也忒『膠柱鼓瑟』,矯揉造作了」,竊以為這也是曹雪芹對寶釵的定評。

「膠柱鼓瑟」出自《文子.道德》:

老子曰:「執一世之法籍,以非傳代之俗,譬猶膠柱調瑟。聖人者,應時權變,見形施宜。世異則事變,時移則俗易,論世立法,隨時舉事。上古之王,法度不同,非故相反也,時務異也。是故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為法者,與化推移。」

「膠柱鼓瑟」指將瑟的弦柱黏固,而後彈奏它,就無法彈出高低的音調。比喻做事拘泥而不知變通。

寶釵做人太死板僵硬,刻意經營,這種態度表現在對寶琴絕句的處理上,黛玉不太喜歡。加上《西廂記》《牡丹亭》都是她心中最愛,是她的愛情啟蒙,於是她便想出理由「這兩首雖於史鑒上無考,咱們雖不曾看這些外傳,不知底裡,難道咱們連兩本戲也沒有見過不成?那三歲孩子也知道,何況咱們?」從而保住後兩首。

尤其要留心是《文子》一書乃道家典籍,釵黛之爭,也是儒道之爭。另外,「咱們雖不曾看這些外傳,不知底裡,難道咱們連兩本戲也沒有見過不成?」此見黛玉不只重經史,也欣賞及尊重民間戲曲,其視野、眼界較寶釵廣闊,不受儒家道德觀局限。

不過,黛玉並非有意給說話寶釵聽,見脂批:

余謂顰兒必有尖語來諷,不望竟有此飾詞代為解釋,此則真心以待寶釵也。

相比釵黛立足於平常習慣 / 自己喜愛,李紈的講法明顯較稱理,相對中立客觀。

李紈認為,古跡的事無考是無關宏旨的,「無考的古跡更多」,重點是《西廂記》《牡丹亭》乃「凡說書唱戲,甚至於求的簽上皆有註批,老小男女,俗語口頭,人人皆知皆說的」。不能以「無考」一筆抹殺。

復次,以道德風教的理由禁絕《西廂記》《牡丹亭》,未免過於嚴猛,陷於家長主義式的專制,李紈說得好:「況且又並不是看了《西廂》《牡丹》的詞曲,怕看了邪書。這竟無妨,只管留著。」李紈的寬鬆,正好映襯出寶釵的嚴謹,寶釵猶如一把沉甸甸的金鎖,難怪嚮往「真名士自風流」的寶玉最後不要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