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6日 星期四

高宗求和的原因:「太后春秋高,朕旦夕思念,欲早相見」的覺悟

前一日,上召直學士院綦崈禮入對,示以檜所陳二策,欲以河北人還金國,中原人還劉豫。帝曰:「檜言『南人歸南,北人歸北』。朕北人,將安歸?檜又言『為相數月,可聳動天下』,今無聞。」崈禮即以上意載訓辭,播告中外,人始知檜之姦。龜年等論檜不已,詔落職,榜朝堂,示不復用。三年,韓肖胄等使還,洎金使李永壽、王翊偕來,求盡還北俘,與檜前議吻合。識者益知檜與金人共謀,國家之辱未已也。

白話譯文:

前一天,皇上召直學士院綦崈禮入宮奏對,給他看秦檜所陳二策,想把河北人還金國,中原人還劉豫。皇上說:「秦檜說『南人歸南,北人歸北』。朕是北人,將歸哪兒?秦檜又說『為相數月,可聳動天下』至今也沒看到。」綦崈禮就把皇上的意思寫入訓辭,佈告中外,人們才知秦檜的奸邪。黃龜年等不停地議論秦檜,下詔罷秦檜相位,在朝堂公佈,表示不再任用他。紹興三年 (1133 年),韓肖胄等出使金朝回來,金使李永壽、王翊同來,要求歸還所有金朝俘虜,與秦檜先前言論吻合。有見識的人更知道秦檜與金人共謀,國家的恥辱沒結束。

五年,金主既死,撻懶主議,卒成其和。二月,復資政殿學士,仍舊宮祠。六月,除觀文殿學士、知溫州。六年七月,改知紹興府。尋除醴泉觀使兼侍讀,充行宮留守;孟庾同留守,並權赴尚書、樞密院參決庶事。時已降詔將行幸,檜乞扈從,不許。帝駐蹕平江,召檜赴行在,用右相張浚薦也。十二月,檜以醴泉觀兼侍讀赴講筵。七年正月,何蘚使金還,得徽宗及寧德后訃,帝號慟發喪,即日授檜樞密使,恩數視宰臣。四月,命王倫使金國迎奉梓宮。

白話譯文:

紹興五年 (1135 年),金主死後,撻懶主政,終成和議。二月,秦檜復官為資政殿學士,仍為提舉江州太平觀。六月,拜為觀文殿學士、知溫州。紹興六年七月,改知紹興府。不久,任命為醴泉觀使兼侍讀,充任行宮留守;孟庾同留守,並暫去尚書省、樞密院參決庶事。當時皇上下詔將要巡視,秦檜請求扈從,不許。皇上駐蹕平江,召秦檜赴行在,是張浚推薦的。十二月,秦檜以醴泉觀兼侍讀赴講筵。紹興七年正月,何蘚出使金國返回,得到了徽宗及寧德后死訊。皇上痛哭,把死訊公佈於眾,當天命令秦檜為樞密使,恩寵和宰執一樣。四月,命令王倫出使金國迎奉梓宮。

案:

後世論者每以為宋高宗和秦檜沆瀣一氣,他們忽略了高宗的想法其實是有動態地轉變。

從他和綦崈禮的對話,「檜言『南人歸南,北人歸北』。朕北人,將安歸?」、「檜又言『為相數月,可聳動天下』,今無聞」,高宗明顯對秦檜有怨言,他不相信秦檜。

高宗態度出現轉變,是紹興七年 (1137 年) 正月的事。太上皇宋徽宗、寧德太后的死訊傳來,令高宗有某種覺悟。上文引述過《宋史.韋賢妃傳》:

紹興七年,徽宗及鄭皇后崩聞至,帝號慟,諭輔臣曰:「宣和皇后春秋高,朕思之不遑甯處,屈己請和,正為此耳。」……

太上皇宋徽宗、寧德太后之死,令高宗想到自己生母年紀已大,再繼續不見,只怕從此陰陽永隔,成畢生遺憾。正因為有這番覺悟,高宗才「即日授檜樞密使,恩數視宰臣」,對金政策亦由「且守且和」一變而為「專與金人解仇議和」。

九月,浚求去,帝問:「誰可代卿?」浚不對。帝曰:「秦檜何如?」浚曰:「與之共事,始知其暗。」帝曰:「然則用趙鼎。」鼎於是復相。臺諫交章論浚,安置嶺表。鼎約同列救解。與張守面奏,各數千百言,檜獨無一語。浚遂謫永州。始,浚、鼎相得甚,浚先達,力引鼎。嘗共論人才,浚劇談檜善,鼎曰:「此人得志,吾人無所措足矣!」浚不以為然,故引檜,共政方知其暗,不復再薦也。檜因此憾浚,反謂鼎曰:「上欲召公,而張相遲留。」蓋怒鼎使擠浚也。檜在樞府惟聽鼎,鼎素惡檜,由是反深信之,卒為所傾。鼎與浚晚遇於閩,言及此,始知皆為檜所賣。

白話譯文:

九月,張浚請求離職,皇上問:「誰可代替卿?」張浚不回答。皇上問:「秦檜怎麼樣?」張浚說:「與他共事,才知他的陰暗。」皇上說:「那就用趙鼎。」趙鼎因而恢復相位。臺諫官相繼上章議論張浚,張浚被安置到嶺表。趙鼎約同僚一起說情,他和張守當面上奏,說了很多,秦檜卻一言不發。於是張浚被貶到永州。原先,張浚和趙鼎相處很好,張浚先被重用之後力薦趙鼎。他們曾一起談論人才,張浚十分推崇秦檜,趙鼎說:「此人得志,我們就將手足無措啦!」張浚不以為然,故而推薦秦檜,他們共事後方知他的陰暗,不再推薦他。秦檜因此不滿張浚,反過來對趙鼎說:「皇上想召用你,但張浚卻從中作梗。」他是想激怒趙鼎,讓趙鼎排擠張浚。秦檜在樞密府中只聽命於趙鼎,趙鼎一向討厭秦檜,由此反而對他深信不疑最終被他所害。趙鼎和張浚以後在閩相遇,談及這些,才知道都是被秦檜出賣的。

案:

後世另一盲點是以為張浚有份參與陷害岳飛。事實上,早在紹興七年九月,張浚已認清秦檜的真面目,發「與之共事,始知其暗」的慨嘆,為昔日曾推薦他感後悔。陷害岳飛的,乃張俊,不是張浚,張浚是優秀的主戰派名將,張俊則與秦檜聯手迫死岳飛。

十一月,奉使朱弁以書報粘罕死,帝曰:「金人暴虐,不亡何待?」檜曰:「陛下但積德,中興固有時。」帝曰:「此固有時,然亦須有所施為,然後可以得志。」

白話譯文:

十一月,奉使朱弁用書信報告說粘罕已死,皇上說:「金人暴虐,不亡還等待何時?」秦檜說:「陛下只要積德,定有中興時候。」皇上說:「這固然有時候,但也應有所作為,然後才能得志。」

案:

紹興七年開始,高宗雖然傾向主和,但仍有激憤之心,見「金人暴虐,不亡何待?」

他徹底放下激憤,屈己議和,是紹興八年的事。

八年三月,拜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吏部侍郎晏敦復有憂色,曰:「姦人相矣。」五月,金遣烏陵思謀等來議和,與王倫偕至。思謀即宣和始通好海上者。議以吏部侍郎魏矼館伴,矼辭曰:「頃任御史,嘗言和議之非,今不可專對。」檜問矼所以不主和,矼備言敵情。檜曰:「公以智料敵,檜以誠待敵。」矼曰:「第恐敵不以誠待相公爾。」檜乃改命。六月,思謀等入見。帝愀然謂宰相曰:「先帝梓宮,果有還期,雖待二三年尚庶幾。惟是太后春秋高,朕旦夕思念,欲早相見,此所以不憚屈己,冀和議之速成也。」檜曰:「屈己議和,此人主之孝也。見主卑屈,懷憤不平,此人臣之忠也。」帝曰:「雖然,有備無患,使和議可成,邊備亦不可弛。」

白話譯文:

紹興八年 (1138 年) 三月,任命秦檜為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吏部侍郎晏敦復又面帶憂愁地說:「奸人為相了。」五月,金派烏陵思謀等來議和,與王倫同到。烏陵思謀就是宣和時首先與宋通好海上的人。決定讓吏部侍郎魏矼為館伴,魏矼推辭說:「過去我任御史,曾說和議不對,現在不能專門陪金使議和。」秦檜問魏矼為什麼不主張和議,魏矼詳細講了敵情。秦檜說:「公以智慧料敵,我以真誠待敵。」魏矼說:「只怕敵人不以真誠待相公啊。」秦檜就改命別人為館伴。六月,烏陵思謀等朝見皇上。皇上愀然對宰相說:「先帝的梓宮,果真歸還的日子即使等二三年也行。只是太后年事已高,朕早晚思念,想早相見,故此不怕屈己,希望和議速成。」秦檜說:「屈己議和,這是人主之孝;見主卑屈,心懷不平,這是人臣之忠。」皇上說:「即使這樣,有備無患,就是和議能成,邊備也不能鬆弛。」

案:

由魏矼的言論,可見屈己議和在當時是不受歡迎的。高宗及秦檜違逆臣民意願而為。

然而,高宗要放棄邊防武備嗎?主戰派將領要解甲歸田嗎?非也,「有備無患,使和議可成,邊備亦不可弛」,仗還是要打,不過不再向北討伐,向戰略防禦過渡,改採守勢。

秦檜似乎也明白朝臣們的心情,所以說:「見主卑屈,懷憤不平,此人臣之忠也」。奈何他身負徽宗、撻懶的囑託,不得不堅決主和。

紹興八年三月,秦檜拜正宰相。五月,金派烏陵思謀等來議和,與王倫同到。這些都是有利宋金和議的標誌性事件。

高宗的看法很簡單,「先帝的梓宮,果真歸還的日子即使等二三年也行。只是太后年事已高,朕早晚思念,想早相見,故此不怕屈己,希望和議速成」。

可是,看在朝臣眼裡,高宗的做法是退縮、怯懦,秦檜是大奸臣,晏敦復「奸人為相了」可以為證。

十月,宰執入見,檜獨留身,言:「臣僚畏首尾,多持兩端,此不足與斷大事。若陛下決欲講和,乞顓與臣議,勿許群臣預。」帝曰:「朕獨委卿。」檜曰:「臣亦恐未便,望陛下更思三日,容臣別奏。」又三日,檜復留身奏事,帝意欲和甚堅,檜猶以為未也,曰:「臣恐別有未便,欲望陛下更思三日,容臣別奏。」帝曰:「然。」又三日。檜復留身奏事如初,知上意確不移,乃出文字乞決和議,勿許群臣預。

白話譯文:

十月,宰執朝見皇上,秦檜獨自留下,說:「臣僚畏首畏尾,多持兩端,不值得和他們決斷大事。若陛下決心講和,請專與臣商議,不要讓群臣干預。」皇上說:「朕只託付卿一人來辦。」秦檜說:「臣也怕不妥,望陛下再考慮三天,容臣再奏。」過了三天,秦檜又留下奏事,皇上想議和的決心更堅定,秦檜仍認為不行,說:「臣怕另有不妥,想請陛下再考慮三天,容臣再奏。」皇上說:「可以。」又過了三天,秦檜又留下奏事如初,知道皇上議和的決心不可動搖,於是,拿出文字請皇上決定和議,並不許群臣干預。

案:

此見紹興和議非群臣共識,乃高宗和秦檜的黑箱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