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6日 星期日

四國征伐、九州征伐與刀狩令

「本能寺之變」後,長宗我部元親擺脫織田信長勢力威脅,大幅擴張領土,先後平定阿波、讚岐、伊予等國。羽柴秀吉要求元親交出讚岐、伊予,元親反對,雙方談判破裂。天正十三年 (1585 年) 五月,秀吉發起對四國的軍事行動。

「四國征伐」由羽柴秀長擔任總大將,羽柴秀次擔任副將,宇喜多秀家、毛利輝元亦獲邀出兵,兵力超過十萬。元親方面,動員了約四萬人。兵力懸殊,相當明顯。

羽柴軍兵分三路攻打四國,金子元宅 (伊予國武將,後臣服元親) 戰死,長宗我部軍在東伊予防線的士氣受到重大打擊。小早川隆景 (毛利輝元的叔父) 持續攻打周敷、桑村、越智、野間、風早各郡,伊予全境失陷。

宇喜多秀家 (秀吉養子,曾協助攻打備中高松城,並參與山崎之戰) 與秀長聯兵,集中攻擊阿波國,木津城、岩倉城、一宮城陷落。大勢已去,元親只可答應和談條件,包括:

1. 僅保有土佐一國;

2. 每次羽柴氏的戰事,必須派出三千人支援;

3. 交出三男津野親忠作為人質;

4. 禁止與德川家康同盟;

5. 阿波、讚岐、伊予三國全割譲給秀吉。

「四國征伐」後,元親四國霸主夢碎,阿波國封給蜂須賀正勝的兒子,讚岐國封給仙石秀久,伊予國則交給了小早川隆景。

天正十四年 (1586 年),秀吉發動對九州島津氏的軍事行動,史稱「九州征伐」。

且說島津氏崛起,威脅到大友氏的存亡。秀吉覺得島津氏過於猖狂,影響自己統一全日本的步伐,遂向島津氏提出交涉,命令九州即時停戰,服從豐臣政權領導。島津義久拒絕,秀吉於是借口救援大友氏,出兵九州。

秀吉擁兵十四萬,加上秀長八萬兵力,此遠非島津氏數萬兵力 (兩萬至五萬) 可以抵擋。天正十五年 (1587 年),秀吉接連取得筑前、筑後、肥前、豐前等國。島津義弘與秀長交戰,屢次發動奇襲,秀長下令堅壁清野,並以優勢兵力將義弘五千兵馬團團圍住,義弘突圍而出。

島津氏無法取得壓倒性勝利,只好向秀吉表示降伏。秀吉重新對九州領地進行分配,島津氏被大幅削減,只保有薩摩和大隅兩國,以及日向國諸縣、真幸院等地。

「九州征伐」鞏固了秀吉的統治,更獲得了地利與外國通商,並展開大規模的檢地 (農田面積和收穫量調査,從而釐訂賦稅)。聚樂第 (秀吉於京都內野興建的城郭兼宅邸) 也於這時啟用,「聚樂」一名,取自《天正記》中《聚樂第行幸記》:「聚天下長生不老之樂」。

天正十六年 (1588 年),秀吉下刀狩令,沒收武士以外僧侶和平民所擁有的武器。刀狩令細節如下:

i. 百姓禁止擁有和攜帶刀,弓,槍,鐵炮等武器,若私藏武器,延誤年貢,發動一揆,不服從役人者罰之。

ii. 收繳之武器,以鑄造方廣寺大佛的釘子。

iii. 百姓應持農具努力耕作,以此事為子孫後代安居樂業之本。

刀狩令實施後,豐臣政權收繳了大量武器,為締造和平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