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4日 星期六

凡是能夠說的,都能夠說清楚;凡是不能談的,就應該保持沉默

維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 說過一句話:「凡是能夠說的,都能夠說清楚;凡是不能談的,就應該保持沉默。」

維根斯坦 1889 年生於奧地利的維也納,中學時曾和希特拉是同學,1908 年入英國曼徹斯特維多利亞大學攻讀航空工程空氣動力學學位,期間閱讀了羅素與懷海德合撰的《數學原理》,以及弗雷格的《算術基礎》(The Foundations of Arithmetic)。1911 年拜訪弗雷格後,維根斯坦前往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問學於羅素門下,成為羅素的門生兼好友。

一次大戰爆發,維根斯坦作為志願兵入伍,在戰場上完成《邏輯哲學論》(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他認為這本書已解決了所有哲學問題。《邏輯哲學論》後來被石里克 (Moritz Schlick)、卡納普 (Rudolf Carnap)、哥德爾 (Kurt Gödel) 等人奉為圭臬,組成「維也納學派」(Vienna Circle),他們 (1) 拒絕形上學,認為經驗是知識唯一可靠來源 (2) 相信只有運用邏輯分析方法,才可最終解決傳統哲學問題,可視為分析哲學的雛型。

1929 年,維根斯坦以《邏輯哲學論》通過由羅素和摩爾主持評審的博士答辯,留在三一學院教授哲學。1939 年更接替摩爾成為哲學教授。1947 年,維根斯坦從劍橋辭職,專心思考、寫作。

維根斯坦後期致力撰寫《哲學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有別於早期的邏輯實證論 (logical positivism) 立場,《哲學研究》從邏輯分析過渡到對日常語言用法、來源及本質作根本的探究,下開語言哲學 (Philosophy of language)。

1951 年,身患前列腺癌的維根斯坦與世長辭,羅素稱他為「天才人物的最完美範例」。

維根斯坦對哲學有很不一樣的看法,他說:

「什麼是哲學?- 就是給蒼蠅指出逃出捕蠅瓶的道路。」

「哲學的對象是對思想的邏輯闡明。哲學不是一種理論而是一種活動。」

「哲學的目的是使思想在邏輯上清晰。」

「哲學不是一套學說,而是一種活動。哲學的主要工作是解釋。」

簡單講,哲學不是建構一幢理論大廈、一座理論迷宮,如黑格爾所為;哲學是一個思考歷程,一種思想上的活動,旨在使思想的邏輯更清晰。有人發明了「philosophizing」一詞,維根斯坦對哲學的定義就是「philosophizing」。

「凡是能夠說的」,都可被轉化成簡單的命題。命題由概念構成,概念能被釐清。命題與命題之間的扣連是邏輯,邏輯有法則可依。懂得概念釐清的技巧,並恪守邏輯法則,「凡是能夠說的」便「都能夠說清楚」。換言之,維根斯坦前半部份是想強調概念釐清、邏輯法則的重要。

「凡是不能談的」,指形上事實、價值規範一類,「就應該保持沉默」,哲學思考不應以形上事實、價值規範為對象,這變相解消了形上學和倫理學。艾耶 (A. J. Ayer)《語言,真理與邏輯》(Language, Truth, and Logic) 提出:「一個句子,若且唯若它所表達的命題或者是分析的,或者是經驗上可以證實的,這個句子才是字面上有意義的。」視傳統形上學和倫理學中的規範命題無實在意義,想法啟發自維根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