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2日 星期四

愛國就是為一些很無聊的理由去殺人或被殺

英國哲學家羅素 (Bertrand Russell) 說:「愛國就是為一些很無聊的理由去殺人或被殺。」

羅素 1872 年生於威爾斯一個貴族家庭,父親是無神論者。雙親去世後,他由祖父母撫養長大。1890 年,羅素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習哲學、邏輯學和數學,1908 年成為學院的研究員並獲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1910 年,羅素和老師懷海德 (Alfred North Whitehead) 合撰三卷本《數學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試圖建立邏輯主義數學體系,把整個數學歸納為邏輯學。1920 年,他訪問俄國和中國,在北京講學一年,適逢美國實證主義 (pragmatism) 大師杜威 (John Dewey) 亦在中國講學,二人對近代中國思想影響很深。羅素回到歐洲後撰《中國問題》(The Problem of China),孫中山稱其為「唯一真正理解中國的西方人」。

詩人徐志摩遠赴英倫,欲拜羅素為師,羅素已離開劍橋大學。

羅素是和平主義者,一度反對英國參與一戰。二戰前夕,他支持過綏靖政策,卻因意識到希特拉的邪惡,轉為支持與納粹德國作戰。

他的倫理道德觀念開放,主張道德不應限制人類本能的快樂,提倡試婚、離婚從簡、節育等,更贊成未婚男女在雙方自願的情況下發生婚前性行為,輿論嘩然。在《我為什麼不是基督徒》(Why I Am Not a Christian) 中,羅素批判基督教,覺得宗教機構在歷史上阻止人類社會的進步。

教育方面,羅素主張自由教育,認為學生的言行舉止不應受到約束與限制,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養「活力、勇氣、敏感、智慧」四種品質,更多地發展個人主義。政治立場羅素傾向社會民主主義,支持政府為窮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是反對共產政權的極權統治。

1945 年,羅素發表暢銷書《西方哲學史》(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憑此書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步入晚年的羅素致力核武器裁軍,且反對越南戰爭,質疑官方對甘迺迪遇刺事件的記述。1970 年,年逾九旬的大哲逝世。

羅素在哲學上最大的貢獻是和摩爾 (G. E. Moore)、弗雷格 (Gottlob Frege)、維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懷海德共同創立了分析哲學 (analytic philosophy)。所謂「分析哲學」,是通過將語意含糊的字句轉化為簡潔、嚴謹的命題形式和邏輯符號,從而更好地回答或解消哲學問題。此派相信,邏輯上的原始命題指稱著世界的原始事實,世界的原始事實則是簡單成分的感覺經驗。分析哲學盛行下,不少傳統的形上學和倫理學問題被解消,因形上的東西和價值規範沒法被經驗。

「愛國」本身並不無聊。一個人自覺受國家護持養育,欲予以回饋,這個地方不只滿載回憶,而且是其日後安身立命之所,他因而走出來抵抗外來者入侵,呼籲別人愛惜此一國家,不惜犧牲自己性命殺死侵略者,整個行為是很有意義的。不過,前題是:他要自覺地去愛,不是被強迫。

「愛國」變成「為一些很無聊的理由去殺人或被殺」,通常是當權者洗腦的結果。為了令德國恢復強大,一定要殺死低劣的猶太人,此非德國人本來想法,是希特拉利用文宣機器肆意扭曲塑造的產物。同樣道理,今天中共國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堅決迫害所有爭取自主的人,此非中國人本來的想法,而是習近平利用「筆桿子」肆意扭曲塑造的產物。

當權者假借「愛國」招牌動員人民對外開戰、對內鬥爭,而無知的人民又相信的話,「愛國」就成為「為一些很無聊的理由去殺人或被殺」。要擺脫這困境,不受當權者迷惑,保持頭腦清醒,認清「自願去愛」是愛國的核心本質,非常重要。

前立法會議員黃毓民說:「愛國不是為掌權者唱讚歌,而是對自身的歷史和文化,有尊嚴的自覺」,真正「愛國」應該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