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5日 星期五

德國觀念論 (中) - 謝林

費希特解消了康德的物自身,卻過份注重自我意識的絕對性。謝林 (F. W. J.  Schelling) 覺得,如果自我意識是絕對的,它便不會去接觸非自我的事物。故此,要明白外在世界跟自我意識的關係,不能單從自我意識出發,而是要融合主觀性和客觀性,所謂主客相融。

謝林強調「自然」,視之為一種和自我意識有著同等地位的實在。跟常識用法的自然 (一切在現象中出現的、受自然法則所規限的外在世界) 迥異,謝林的「自然」具有絕對生命力和創造力,為擁有生命力及創造力的存在。自然不純粹是一團死物,它也擁有自我意識,有自己內在的理性和目的。研究自然內在的動力結構和普遍原理 (勉強類比,相當於宋明理學之生生天道,即存在之理),屬自然哲學的範疇。換言之,自然哲學是要從可見的自然中把握不可見的精神 (自然的自我意識,內在的理性和目的)。

受斯賓諾莎「泛神論」啟發,謝林把自然和自我意識看成是一個更高本原 -「絕對」的兩個方面,發展出同一哲學。「絕對」的同一性構成了萬物一切形式和所有表現的基礎,而要理解此同一性,人必須運用理智直觀。

謝林以「上帝」為「絕對」的代名詞。由於所有存在都基於上帝,上帝存在的根據也只能在上帝本身。上帝自身雖是至善,但至善是尚未實現的,尚未形著彰顯的。上帝為了啟示其自身作為至善,遂利用人類作為中介,通過人有選擇為惡的自由,使其啟示行為有地盤落實 (惡因此不可消除)。人有為惡的自由,也可選擇為善,簡單講,人類在世的目標,就是令上帝之至善全幅彰顯。沒有人存在,上帝就無法展現其至善。而沒有上帝,人的存在亦失去意義和價值。

從費希特到謝林,是主觀唯心主義向客觀唯心主義的過渡。黑格爾 (G. W. F.  Hegel) 沿謝林的思路走下去,提出「絕對精神」(Absolute Spirit)。

「絕對精神」是一種活生生的、積極能動的力量,內在於宇宙萬物以為其本質和核心 (不離),卻先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永恆存在著 (不即)。「絕對精神」從來沒有停止運動,它永遠在前進著、在運動著。「絕對精神」有時譯作「絕對觀念」。

山河大地、動物植物、人類社會……通通是「絕對精神」之展開其自己、實現其自己。費希特的自我意識因此是「絕對精神」在某一階段的一種展現,並非最根本的起點。

「絕對精神」通過正 - 反 - 合的辯證運動,分階段地把種種事物實現出來:

I. 第一階段:「絕對精神」在純粹的「概念」世界裏運動 (正);

II. 第二階段:「絕對精神」於「概念」世界中把自己外化出來,形成有具體物質內容的自然界 (反);

III. 第三階段:「絕對精神」揚棄自然界,回復其自身,先後表現為「主觀精神」(個人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客觀精神」和「絕對精神」。「絕對精神」經歷一連串變化,終於全面發現自己、認識自己、彰顯自己。

「絕對精神」要認識自己 (即自我意識如何把握「絕對精神」,因自我意識屬「絕對精神」一展現,遂變成「絕對精神」如何認識其自身),在藝術中要通過直觀,在宗教中要通過表像或想像,在哲學中要通過邏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