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2日 星期三

彭校長的教育哲學

青衣趙校換了新校長。寫一個已離職的校長的言行及其思想,似乎無多大意義。然而,我又想,已離職的校長畢竟是於香港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一員,他的言行及思想,對其他教育工作者乃至整個教育行業,未嘗沒有些微啟發的作用。特別是今時今日許多教育工作者尚未認清教育的本質,捨本逐末,這位校長的言行及思想,我覺得有必要作一番闡述。

校長姓彭,姑且稱他為彭校長。我在四年前入職趙校,於面試中首次認識他。彭校長給我的感覺是,他毫無校長的架子,卻自有一股令人尊敬的氣場。氣場從何而來?我想來自兩方面:學養與修養。

有一次,我在地下大堂當值,時值功課班的學生離校回家,彭校長親自歡送他們,期間他看到壁報上有「按部就班」四字,就問我和另一同事:「為何『按部就班』是用『部』而不是『步』?」我自問國史水平不俗,尚且一時答不上話,更遑論另一同事。彭校長娓娓道來,原來「部」是指六部,隋唐時,六部長官需要上朝,官員們按部排好,謂之「按部就班」。我不禁為校長學識之淵博所折服。

當時還有一姓曾的中文老師,上課教中文作文,教得興起,提及中國佛學「空宗」學派之「般若」概念,不滯於虛幻,也不汨沒於現實。學生們固然聽不懂,但我想,他們長大了,接觸到佛學,就知道老師學問水平之高了。

彭校長的修養則見於他對待小孩子的態度上。校長從不叱喝學生,無論精英還是有特殊學習需要,校內抑或校外。有幾個畫面令我印象深刻。

大約幾年前吧,一位小一姓吳的女生家庭出現問題,她往往很遲才離開學校,校長陪伴她傾談。她拿着新買的小狗筆袋天真地說:「這是我家的小貓,叫做瞄瞄。」彭校長回答小女孩:「這是小狗來的,狗的叫聲是汪汪。」小女孩仍舊說:「牠叫瞄瞄。」校長則笑著說:「叫汪汪。」一老一少,無厘頭的談起笑來,卻充滿天真無邪,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彭校長是「大人」,「大」不是來自權力結構所給予他的權力,而是來自「赤子之心」,即德性。

學校開放日,邀請了許多幼稚園的小朋友及家長前來,活動將近尾聲,小朋友及家長因人流太多無法馬上離校,彭校長一手拿氣泵,一手拿氣球,扭起氣球來,以逗小朋友及家長們歡心,減少他們的怒氣。有一家長問:「校長你真厲害,你是何時學會扭氣球的呢?」彭校長謙虛的說:「學會很多年了,做老師什麼都要學,就這樣學會了。」輕描淡寫,毫不自誇,孔子曰:「君子不器」(君子不只於某一狹窄領域擁有專長技能),庶幾近之。

換轉一般功利之徒,這些小朋友及家長未必報讀學校,何必多此一舉?「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的話,也是彭校長在校訊告別文中引用的,其實那個「求」很簡單,是「求」所有小朋友都開開心心、快快樂樂,有一個愉快的童年。學校的學生如是,校外的亦然。

主流學校傾向從一般學生中挑選出優秀者,特別給予他們更多上鏡見報的機會、訓練的課程,累積更豐富的學習經驗。彭校長於此方面的觀念不強。根據他自述,他兒童時是在公共屋邨長大,幸好獲一中學老師悉心教導,才立志成為一中文教師,躋身教育界。出身基層,是他精英意識、競爭意識淡薄的原因。而獨特的經歷,尤其令他看重老師對每一小孩子成長的角色。視所有學生為自己的子女,不純粹是一句口號,一句即興話語,它是彭校長由衷的心聲,中國儒家哲學所謂「工夫實踐境界」之語也。

朱子引《上蔡語錄》的話談程明道:「明道終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渾是一團和氣。所謂望之儼然,即之也溫。」「一團和氣」是如何的一種模樣,我想在彭校長身上可以略窺一二。

因為其「一團和氣」,學生都愛和校長傾談遊玩。生日會中分不清誰是校長誰是學生。副校長帶領一眾女生載歌載舞,他第一時間拿起手機拍攝,因為他要給予學生最大的鼓勵。他甚至不顧及自己的宗教信仰,與學生沉醉於慶祝萬聖節的歡樂氣氛,並在退休前親自花時間訓練、帶同兩名小三學生參加朗誦。有時我會想,校長安排一教師訓練、一工友陪同不就行嗎?親力親為,背後仍是那個「以孩子為先、以孩子為重」的觀念在起作用。

教育是什麼一回事?不就是「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孟子》) 嗎?不就是有教無類,把每個學生都當作「人」來看待嗎?德國哲學家康德談道德,人應該把他人看成純粹的目的 (ends),而非只是手段 (means)。學生們在彭校長眼裡是各有豐富的色彩、鮮明的個性,學生不是抽象的類概念,不是籠統的 “student”,也不是一宣傳工具,而是各有其獨一無二的名字,獨一無二的人生,這是彭校長的偉大處。

奈何身處今天的香港,任一個校長如何有道德,如何敬業樂業,他始終逃避不開收生不足、宣傳無效等難題。改革勢在必行,但一蹴而就的改革往往是失敗收場,稍讀歷史者屢見不鮮 (北宋王安石變法便是一好例子)。改革要合符校情、要植根於傳統,要循序漸進一步一步來,可惜彭校長已再無機會擔負起此重任......

事過境遷,思憶彭校長者幾人?思憶彭校長者,深明其言行及思想者幾人?深明其言行及思想者,能決志為其傳薪者又復幾人?

身處教員室,側首遠眺,常覺一熟悉的聲音跟眾老師在談笑。空曠的走廊,常見有一熟悉的身影在細看學生們上課的動靜。大堂拍卡機前輕鬆回答工友們的問候,大談退休生活,不分你我。人不在,精神仍在,此乃真正的儒家精神!真正的趙校精神!

我常對人說:「在彭校長身上有許多東西值得學習」,但願他的言行及思想於不久將來有後繼者,使香港的教育見一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