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4日 星期一

阿奎那的「五路證明」

聖多瑪斯.阿奎那 (St. Thomas Aquinas) 常和聖奧古斯丁並稱,後者代表了教父哲學,前者代表了經院哲學 (Scholasticism)。跟聖奧古斯丁受柏拉圖影響不同,阿奎那哲學是對亞里士多德學說的發揮。

這裡有一段故事需要交代。

公元 800 - 900 年間 (中國正處於中晚唐時代。西羅馬帝國亡於公元 476 年,東羅馬帝國亡於 1453 年),阿拉伯阿拔斯王朝 (即黑衣大食,由伊斯蘭教穆斯林建立的王朝) 的首都巴格達,進行了一場有組織、大規模的搜集整理和翻譯研究古希臘哲學科學著作的運動。當中,亞里士多德多部著作被譯成阿拉伯文保存下來。

而早在伍麥葉王朝 (阿拔斯王朝之前),阿拉伯人已攻入西歐的伊比利亞半島,消滅西哥德王國,控制西班牙。經阿拉伯哲學家詮釋過的亞里士多德著作,藉西班牙回流西歐,天主教道明會 (Dominican Order) 便是以發掘亞氏形上學中的神學成份為要務。阿奎那是道明會的修士。

阿奎那最為人熟知的事,是他對上帝存在作出「五路證明」:

i. 原動不動者論證 (The Argument of the Unmoved Mover)

從潛能到實現需要外物推動,一物被另一物推動,另一物又被另一物推動,如此類推。我們無法設想一個無限序列的推動鏈條,所以必須存在一個自身不被推動而能夠推動別物的推動者,這個原動不動者就是上帝。

ii. 第一因論證 (The Argument of the First Cause)

一物要被產生,需要一個比自己先在的外物為原因,而另一物又需要另一個比自己先在的外物為原因。我們不能設想一個無限序列的原因鏈條,所以必須設定一個第一因。不以他物為生起原因,卻能作為他物生起的根本原因,此第一因就是上帝。

iii. 偶然性論證 (The Argument from Contingency)

日常生活中,許多事物都是剎那生滅,剎那生滅即屬偶然存在。然而,世界是永恆存在的,總有事物在生生不息,此處我們似乎要設定一個必然存在,以此必然存在保證世界的必然存在,該必然存在就是上帝。

iv. 程度論證 (The Argument from Degree)

我們常說一個東西比另一個東西好,一個東西比另一個東西善。比較得以可能,源於有一最高程度的好,最高程度的善存在。這一至好至善的標準,就是上帝。

v. 目的論論證 (The Teleological Argument)

事物的發展總在趨向某個目的,如種子生長的目的是趨向變成花朵。不過,事物雖有不同的發展目的,卻能共同配合,構成一個和諧的秩序。這個和諧的秩序必然是出於上帝巧妙的安排,故上帝存在。

潛能、實現、原動不動者、第一因、目的論,通通是亞里士多德的概念。阿奎那以它們論證上帝存在,正是將哲學當作神學的婢女,把知解理性隸屬於宗教信仰。

阿奎那是意大利人,撰有《神學大全》(Summa Theologica),書中詳細闡述他的神學系統。

他說:「凡是在理智中的,無不先在感性之中。」明顯把理智置於次一級地位,跟亞氏「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迥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