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2日 星期三

耶穌降世的意義

耶穌降世在基督教裡有著特殊的意義。

他一方面是瑪利亞與若瑟所生,是真實存在的人;一方面是上帝之獨生子、在世間的代表。

因為是人,所以會感性、會軟弱,耶穌上十字架前,於客西馬尼園禱告:「我父啊,倘若可行,求祢叫這杯離開我。」便是例證。

因為是上帝之子,所以必須完成上帝整個救贖人類的計劃,他接著說:「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我父啊,這杯若不能離開我,必要我喝,就願祢的意旨成全」,並非閒話。

在舊約中,梅瑟 (摩西) 是以色列人的領袖,是先知。可是,他始終是人,與上帝無直接關係。他不能講「我是道路、真理、生命」、「我是世上的光」一類話語,因其不是上帝之化身。

耶穌則不然。他是上帝之獨生子,與上帝有直接關連。上帝作為人的道路、真理、生命、人世間的光,通通透過耶穌之肉體存在、一言一行彰顯無遺,所謂「道成肉身」。此一意義下,上帝就是耶穌,耶穌就是上帝。

仔細言之,上帝派自己的獨生子來到人間,主要是想傳達:

(1) 救贖 (替世人贖罪,使其獲得重生);

(2) 寬恕 (原諒世人因無知、自私、衝動所犯下的過失);

(3) 博愛 (對世人予以平等看待、重視)。

在耶穌降世前,人或以為自己之罪已重,不可被赦免,所謂「我罪,我罪,我的重罪」,竟一墮到底,不再回頭。他們亦不相信可以做到原諒別人過失、愛世上一切人。

不過,經耶穌降生、傳道、受死至復活,人親眼看見一真實而具體的生命,將寬恕、博愛貫徹於日常行事,其甚至為一切人受死以換取一切人得救贖。此既令人感受到上帝對自己的愛,也令人更有信心篤行基督教義 (耶穌是基督教義的表率、示範)。

按照《聖經》所記,耶穌在約旦河接受若翰洗者施洗。若翰洗者後來因得罪大希律王 (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的從屬王,當時以色列已受羅馬帝國統治) 之子被殺,這其實已預示耶穌的命運。

耶穌受洗後,受聖靈引導,到曠野禁食四十晝夜,期間經歷魔鬼試探。

魔鬼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叫石頭變成餅,解除飢餓。」耶穌答:「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以對真理之追求、實踐,克服物質欲望。

魔鬼繼而要耶穌從聖殿翼上跳下,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跳下去!因為經上記著說:『主要為你吩咐祂的使者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耶穌答:「經上又記著說:『不可試探主你的神。』」以對上帝之虔信,克服猜疑。

魔鬼最後叫耶穌改拜自己,將得到世上的萬國,和萬國的榮耀。耶穌答:「走吧,撒旦!因為經上記著說:『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他。』以事奉上帝,克服個人之名利榮譽心。

耶穌走出魔鬼試探,全賴信仰一外在的超越者,以及一客觀的記在經上的文字,基督教顯然屬於他律道德。

耶穌開始傳道,收有十二位門徒,到處宣揚天國福音,並施行神蹟 (如五餅二魚、變水為酒)。他以上帝之子自居,批判宗教領袖們死守梅瑟舊律,不知變通,一味講究形式,卒之惹起聖殿祭司、法利賽人、文士的憎恨,置其於死地。

耶穌之死,彼拉多 (羅馬帝國派到猶太行省的巡撫) 是幫兇 (《約翰福音》中,彼拉多說:「我沒發現他有什麼罪過」,行刑也是他不情願),主犯卻是聖殿祭司、法利賽人、文士,與一大群無知的民眾。

聖殿祭司、法利賽人、文士打著上帝旗號背離上帝,仗著權勢,專作威福,他們早應被去除。耶穌的出現,衝擊著他們的既得利益,他們因此必定要耶穌死。可憐其他人不知自己被欺騙,紛紛埋怨、指罵、嘲笑起耶穌來,耶穌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是最大的憐憫,也是最大的無奈。

耶穌氣絕,邪惡彷彿戰勝良善,永遠主宰世界。然而,耶穌死後第三天就復活了,邪惡是一時,良善方是永恆。

有兩點特別值得注意:

(a) 門徒猶達斯 (猶大) 背叛耶穌,為的是三十兩銀子。

(b) 忠心如伯多祿 (彼得),曾經三次不認耶穌。

門徒是有肉體的真實的人,軟弱自私是人之常情。由此更突顯耶穌之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