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5日 星期三

駐港英軍作戰計劃 (上)

駐港英軍原本計劃以三營兵力集中防守港島,只派出一營在大陸進行遲滯防禦 (該營守軍在開戰後必須放棄九龍和新界的據點和物資,退回港島)。然而,加拿大 1941 年 9 月 29 日決定增援,莫德庇隨即改變防衛計劃。

根據莫德庇後來回憶,變換防衛計劃的目的,是希望藉醉酒灣防線暫時拒敵於九龍山脊之外,防止敵人利用它進行炮兵觀測,亦可為撤走及破壞物資爭取更多時間。不過,他始終未有打算在醉酒灣防線持續抵抗。

莫德庇預計日軍會先從陸上進攻新界及九龍,再包圍港島,然後從海上進攻。為此,他制訂出一套雙重環型防禦計劃:把駐港兵力一分為二,「大陸旅」(Mainland Brigade) 在新界及醉酒灣防線進行遲滯防禦,「港島旅」(Island Brigade) 防守港島南岸,阻止日軍登陸。如果日軍突破醉酒灣防線並佔領九龍,大陸守軍需馬上退守港島北岸,構成另一重環型防禦保護港島。

新計劃又以重新防守醉酒灣防線為重點。莫德庇認為,防線的設計在作戰 (operational) 層面上屬線性防禦 (linear defence),並無縱深,加上防線本身有走私坳及稅關凹兩大缺口,故不宜死守,只可利用以拖延日軍進攻。

莫德庇派出蘇格蘭營、旁遮普營、拉吉普營駐守醉酒灣防線,司令為華里士准將 (Brigadier Cedric Wallis),是為「大陸旅」,旅部設於窩打老道北端歌和老街,由香港華人軍團拱衛。

「大陸旅」在邊境配置兩隊「前進隊」。

旁遮普營 C 連長格萊少校 (Major G. E. Gray) 指揮大埔道前進隊,在旁遮普營 C 連及防衛軍裝甲車掩護下,協助第 22 皇家工兵連破壞大埔道及九廣鐵路沿線的橋樑及隧道。

蘇格蘭營的布恩少校 (Major S. Burn) 指揮青山道前進隊,在蘇格蘭營的 5 輛布倫載具及防衛軍 2 輛裝甲車掩護下,協助工兵破壞凹頭橋 (凹頭是位於元朗東面的一個山坳) 及沿途的橋樑。

任務完成後,工兵退入九龍,準備破壞其他設施。旁遮普營 C 連則在裝甲車支援下沿大埔道南撤,進入沙田道風山的預定陣地。蘇格蘭營的布倫載具返回營部。

醉酒灣防線的佈防如下:

I. 蘇格蘭營

負責防線左翼。A 連守上葵涌至城門碉堡,B 連守梨木樹至上葵涌,C 連守荃灣德士古半島至下葵涌,D 連為預備隊,守大連排至金山西北麓,營部在梨木樹東南的飛靶射擊場。

II. 旁遮普營

負責防線中央。A 連守王屋至沙田圍,B 連駐望夫石、隔田至山下圍東南,C 連為預備隊,從邊境撤退後駐守道風山,D 連守大圍至城門河,營部在大埔道 50 號里程碑旁。

III. 拉吉普營

負責防線右翼。A 連守竹角 (西貢) 至葵坳山,B 連守黃麖仔至大老坳,C 連守東洋山至芙蓉泌,D 連為預備隊,守扎山道、清水灣道及安達臣道交界,營部在稅關凹。

整條防線由第 1 香港皇家炮兵團提供火力支援,其指揮部設於「大陸旅」司令部旁,停車場設於亞皆老街 146 號中華電力總部。

[主要參考資料]

1. 鄺智文、蔡耀倫,《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