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30日 星期六

日本開戰

1941 年 8 至 12 月間,英、美、加等國正在亞洲進行戰略轉移 (strategic redeployment),日本卻於此時開戰。

英、美的情報機構雖陸續取得日本可能動武的資訊,但倫敦政府和遠東司令部一口咬定日本不敢亂來。加上日本刻意製造和戰不定的假象,致使盟軍的情報機關一頭霧水。

10 月底,駐港司令莫德庇少將於加軍抵達前,覺得尚有時間讓部隊適應新計劃,遂重新守備醉酒灣防線。儘管駐港英軍和遠東三軍情報署發現廣東和虎門一帶的日軍有異動,英軍推斷日本不過在泰國建立基地 / 準備進攻昆明。他們完全不知日本是在用欺敵之計!

11 月初開始,一連串事件更令倫敦及港府難以預測事件走向:

5 日,日本政府在御前會議 (日本在《大日本帝國憲法》下,天皇臨席決定重要國策的會議) 通過《對美交涉要綱》和《帝國國策遂行要領》,一面跟美國交涉,一面備戰。

6 日,東京向日本海陸軍發出各軍作戰計劃。

7 日,英方截得日本外務省致新加坡日本領事館電報,電報稱所有日本船隻將於 16 日離開獅城。

9 日,英國駐西貢 (即越南胡志明市) 領事發現約有 5 萬日軍向泰國、柬埔寨輸送。

15 日,遠東三軍情報署確認日軍向柬埔寨增兵的消息。同日,日本決定如果跟美方談判破裂,將對英、美、荷開戰。

16 日,日本特使抵達華盛頓。

日本似在做兩手準備,用隨時動武作為外交談判的籌碼,英國聯合情報委員會(Joint Intelligence Committee) 因此認為,日本調兵是準備於談判失敗時對泰國、荷印,甚至馬來亞動武,但確實目標未明。

然而,到了 25 日,英國截得東京向駐英、美等國日本使館發出的「東風雨」電報,電報明言準備對美開戰。

26 日,負責偷襲珍珠港美國海軍基地的日本海軍機動部隊出發。

12 月 1 日,日本在第八次御前會議對英、美、荷開戰。

4 日,日本入侵馬來亞的船隊出發。

原來談判旨在拖延時間,日本早就打算對英、美等國發動一場大規模戰爭,此舉令英、美頗感意外。

日本堅決要開戰,是因為:

(a) 日本陷入中國戰場的泥沼,四年來耗費大量資源,竟毫無進展,它需要在其他地方尋找資源以進行長期作戰;

(b) 1941 年 7 月 26 日,美國總統羅斯福下令禁止對日本出口多項戰略資源,包括石油與鋼鐵,禁運令日本大受打擊,被迫進攻資源豐富的東南亞。而要攻取東南亞,必須先消滅美國的太平洋艦隊,於是有偷襲珍珠港的部署。

英國注意到美、日談判可能失敗,立即通知樸芳,拘留馬來亞民族主義者 (與日本人合作),並命令部隊戒備。可是,邱吉爾 12 月 2 日仍相信日本在 1942 年春季之前不會開戰。

12 月 3 日,日本駐泰國大使與泰國首相汶頌堪元帥 (Field Marshal Plaek Phibunsongkhram) 商討日軍假道泰國進攻馬來亞事宜,後者向英方洩密,倫敦政府才如夢初醒,知道戰爭已迫在眉睫。

英、美又發現日本駐倫敦和華盛頓的大使館破壞了其密碼機。7 日,日本不宣而戰,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主要參考資料]

1. 鄺智文、蔡耀倫,《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