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5日 星期二

定川寨之戰

陝西被分為秦鳳、涇原、環慶、鄜延四路,韓琦知秦州,王沿知渭州,范仲淹知慶州,龐籍知延州,各兼經略安撫招討使。

延州城寨自西夏反叛以來,遭焚掠殆盡。龐籍稍加修葺整治。另外,延州十萬戍兵雖散處城中,卻因畏怕龐籍,不敢犯法。龐籍派部將狄青率領萬餘人,於橋子谷 (西夏軍出入之隘道) 旁築招安寨。他又派周美襲取承平寨,王信築龍安寨,「悉復所亡地,築十一城」,延州人民得以安穩生活。

范仲淹為慶州知州,有見李元昊曾暗中利誘羌族,以環慶酋長六百餘人為鄉導 (帶路人),他用朝廷名義犒賞羌族各部,與之簽訂條約,嚴明賞罰 (「以詔書犒賞諸羌,閱其人馬,為立條約」)。自此羌族逐漸脫離西夏,為宋朝效力。羌人非常喜歡范仲淹,稱呼他為「龍圖老子」。

范仲淹修築大順城,遏止白豹城、金湯城一帶敵軍進犯,環慶路受西夏軍侵擾劫掠益少。

西夏領土並不寬廣,人力物力欠奉,徒靠精銳騎兵支撐場面。隨著戰事膠著,曠日持久,元昊開始感到「困弊,漸有自悔之意」。宋朝方面,長期用兵西北亦構成沉重經濟負擔。故此,當張方平建議釋出善意:「陛下猶天地父母也,豈與犬豕豺狼較乎!願因郊赦,引咎示信,開其自新之路。」仁宗大喜:「是吾心 (我的心意正是如此) 也。」呂夷簡也拱手讚許:「公言及此,社稷之福也。」

不過,慶曆二年 (公元 1042 年) 九月,宋夏關係恢復緊張。李元昊謀臣張元 (華陰人,因科場失意,投奔西夏,凡夏國立國規模,入寇方略,俱出其手) 主張,趁宋朝關中守備空虛 (宋室精銳皆集中在西北邊境),派一支勁旅直搗關中,攻入長安。元昊採納張元意見,派十萬大軍兵分兩路 (一路出劉燔堡,一路出彭陽城) 攻宋 (鎮戎軍,治所:今寧夏固原)。

涇原路經略安撫招討使王沿急派副總管葛懷敏領兵前往抵禦。葛懷敏自渭州進抵瓦亭寨,遣該寨都監許思純、環慶都監劉賀以五千蕃兵為左翼,天聖寨主張貴殿後,進屯五谷口。曹英、趙珣、李良臣等相繼前來會合,共計有兵數萬。

葛懷敏領大軍至鎮戎軍西南。趙政以為距夏軍已近,不可輕進,懷敏採納。可是,他未有聽從趙珣「賊遠來,利速戰,宜依馬欄城布柵,扼賊歸路,固守鎮戎以便餉道,俟其衰擊之,可必勝。不然,必為賊所屠」,輕率命諸將分四路出擊定川寨,結果「賊 (指西夏軍) 毀板橋,斷其歸路,四面圍之」。懷敏下令突圍,「束馬東南馳二里許,至長城壕,路已斷,賊周圍之,懷敏及諸將曹英等十六人皆遇害,軍士九千四百餘人,馬六百餘匹,悉陷於賊」。

宋朝跡近全軍覆沒,最可憐是老百姓,李元昊「長驅抵渭州,幅員六七百里,焚蕩廬舍,屠掠民畜而去」。

劉平、石元孫敗於三川口,任福敗於好水川,葛懷敏敗於定川寨,令西夏聲勢大振。幸好受「鄜延路屯兵六萬八千,環慶路五萬,涇原路七萬,秦鳳路二萬七千」牽制,加上「范仲淹自將慶州蕃、漢兵援之」,李元昊才未再深入,知難而退。

史載「沿子豫謂懷敏非將才,請奏易之;沿不聽」、「沿始教懷敏駐軍瓦亭,及懷敏趨鎮戎,沿馳書戒勿入,第背城為寨,以羸師誘賊,至則發伏擊之,可有功。懷敏弗聽,進至定川,果敗」。張方平一早講過「涇原最當賊衝,王沿未愜人望,不當與琦等同列」,頗具識見。

[主要參考資料]

1. 畢沅,《續資治通鑑》。

2.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

3. 脫脫等,《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