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8日 星期二

國之興亡,肉食者謀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國之興亡,肉食者謀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出自顧炎武《日知錄》,原文如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顧炎武,又名顧亭林,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儒」。他生於明神宗萬曆四十一年 (公元 1613 年),熹宗天啟年間,加入復社,「砥行立節,落落不苟於世,人以為狂」。

炎武以為「聖人之道」「曰博學於文,曰行己有恥」,單純的道德修養決不足夠,還要積極讀書,增廣見聞。針對王學末流「束書不讀,游談無根」,他毫不客氣地批評:「以無本之人而講空虛之學,吾見其日從事於聖人而去之彌遠也。」炎武更身體力行「歷覽二十一史、十三朝實錄、天下圖經、前輩文編說部,以至公移邸抄之類,有關民生之利害者隨錄之」。

清兵入關,炎武原本想報效南明政權,可惜南京不久陷落,他跟隨義軍反清,終至功敗垂成。炎武轉為考察各地山川形勢,同時致力於學術研究,特別留心經世之學。《天下郡國利病書》、《日知錄》俱為其代表作。炎武「精力絕人,無他嗜好,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廢書」,康熙開科取仕,他堅拒不出。康熙二十一年 (公元 1682 年),炎武逝世,享年七十。

國,相當於政權,炎武說「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一家一姓的政權能否千秋萬世,依賴歷屆統治者及其智囊可不可以出謀劃策,通力合作。統治者的心態是保護自身既得利益,其智囊則為功名利祿而殫精竭慮。以「私利」作為首要考慮的人,炎武稱之為「肉食者」。「如何妥善保存政權?」僅限於統治者及其智囊思考,故云「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

天下,相當於社會、文化。炎武說「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國家亡了,社會、文化仍在,一新政權他朝仍能建立。相反,社會被摧毀,文化遭斷絕,一新政權即無從建立,因已無民族也。維護自身民族之存續,乃每一個人的責任。我們受自身民族之哺養孕育,長大成人,當然有需要回饋,任何人皆不能例外,故云「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龔自珍說:「欲要亡其國,必先滅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熊十力說:「欲救中國,必須先救學術」。二人給予學術文化較國家政權優先的位置,明顯受顧炎武影響。

另外,炎武承接明代朱子學者羅整菴「學而不取證於經書,一切師心自用,未有不自誤者也」,提出「經學即理學」主張,下開有清一代獨特的學術思想 (以訓詁考據的方法探尋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