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4日 星期六

羅富國呼籲將香港變成「不設防城市」

日本包圍了香港,更可直接攻擊馬來半島和新加坡 (英國在亞洲的戰略重心),適逢英國受歐洲戰場拖累,聯合計劃小組 1940 年提交的《遠東形勢研判》(Far Eastern Appreciation) 對香港的戰略位置非常悲觀:

「香港並非英國核心利益 (vital interest),其駐軍不能長期抵擋日軍進攻。就算主力艦隊正在遠東,香港能否堅持已因為日本在中國大陸有立足點而頗成疑問。它現時亦不能成為艦隊的進攻基地。開戰後,香港將被視為「前哨」,並盡可能維持。我們必須抵抗那些要求增援香港的聲音,亦不能派兵解圍。從軍事上看,我們在遠東的軍事地位將因為少了香港而增強。」

字裡行間,英國明顯不打算長期固守香港,僅希望以有限兵力盡量拖延日軍南進速度。

然而,非長期固守不等於完全不守,參謀長委員會重申:

「(以上) 有關香港的描述並不意味著我們呼籲即時放棄香港,因為如我們主動為之,則此事將對我們的聲譽造成無可估量的損失。」

保存英國聲譽於不墮,是不即時撤防的原因,這完全從英國本土利益的角度思考。

殖民地部向來站於殖民地的立場看問題,有「在地」的視野。其認為缺乏防空武器和民防的香港市區被日本轟炸機連番攻擊,將會釀成「史上僅見的血腥屠殺」。

港督羅富國甚至直言:

「如敵軍由北面來攻,九龍不能久禦。半島的水源將迅速落入敵手,食物亦很快會耗盡。其後,守住香港島一日,就只會為九龍徒添死難者。(倫敦) 政府打算容許此情況持續多久,以維持一個失去制海權後全無價值的據點?」

切中死守港島的防衛計劃的漏洞。

他又指出,香港缺乏戰鬥機、預警系統、防空洞等,而且房屋大多簡陋易燃,一旦遭受大規模空襲,無異「大屠城」(colossal slaughter)。同時列舉八個放棄香港的理由:

(1) 防衛計劃假定將有艦隊運送援軍到港,現時根本無艦可派。

(2) 香港如遇上敵人強力進攻,必將陷落,期間更會造成大量 (特別是華人) 傷亡。

(3) 現時仍可能將大部份守軍送往更有用的地區。

(4) 雖然將會失去「面子」,但對英國聲譽造成的損害將比香港被快速攻陷要少。

(5) 香港開城後仍是英帝國的一部份,如日本向其進攻亦屬戰爭行為。香港開城不會鼓勵日本開戰,因為日本決定開戰和香港駐軍多少並無關係。

(6) 美國剛宣佈支持「維持太平洋現狀」,如香港解除武裝,則美國可能更願意保護它。

(7) (正在香港的) 華人將可鬆一口氣,知道重慶打算如何使用香港 (成為輸入軍用物資抗日的港口、情報中心和控制其貨幣「法幣」的基地之一),居民更可能會歡迎此舉。

(8) 英國政府將不用再擔心所謂「香港堡壘」的問題,更可為英國的遠東防務除去一個弱點。

可是,軍方始終不贊成把香港宣佈為「不設防城市」,理由是:

(a) 如果解除香港武裝,中國見英國示弱,將無心戀戰,美國亦不敢對日強硬。

(b) 守軍撤出香港會進一步打擊英國在亞洲的聲譽。

(c) 日本可能於英國撤軍後「和平滲透」香港,引發嚴重事端。

他們覺得,香港繼續駐兵,可令日軍發動南侵時「三思」,守軍「英勇抵抗更可能令美國參戰」,且「香港陷落與期間所有悲劇對英國聲望造成的損失均不及現時主動放棄香港」。

軍方堅持駐軍香港,無疑是漠視戰爭對香港市民的生命財產可能造成的破壞,只知顧及英國的威信、利益。相比之下,殖民地部及羅富國為香港人 (尤其是華人) 的安全著想,呼籲把香港變成「不設防城市」,十分難得。

順帶一提,早在 1939 年 7 月,港府通過《戰鬥人員義務法令》,規定 18 至 41 歲英籍男性必須強制服兵役。1941 年 8 月,英國陸軍部決定成立「香港華人軍團」(Hong Kong Chinese Regiment)。

[主要參考資料]

1. 鄺智文、蔡耀倫,《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2. 鄺智文,《老兵不死:香港華籍英兵 (1857 -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