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1日 星期三

向戰略防禦過渡

宋太宗端拱元年 (公元 988 年) 九月,遼聖宗耶律隆緒親自領兵南下侵宋。抵達涿州後,遼軍射帛書入城中勸宋軍投降,未被理會。遼軍展開包圍,「四面攻之」,城破,遼軍乘勝圍攻長城口。宋軍向南潰退,被遼聖宗和韓德讓截擊,「殺獲略盡」。

十一月,遼軍拔滿城,下祁州,陷新樂,破小狼山寨,推進至唐河以北。宋軍河北諸將以太宗詔書有「堅壁清野勿與戰」,拒絕主動出擊。唯定州監軍袁繼忠獨持異議,慷慨激昂地說:「敵騎在近,城中屯重兵而不能翦滅,令長驅深入,豈折衝禦侮之用乎!我將身先士卒,死於敵矣!」諸將最後被折服。林延壽等五人忙拿出詔書阻止諸將出戰,定州都部署李繼隆卻站在繼忠一邊:「閫外之事,將帥得專焉。往年河間不即死者,固將有以報國家耳。」諸將於是與繼忠一起出擊。

「閫外之事,將帥得專焉」,意思是「將在外,君命有所可受」。「往年河間不即死者」,去年君子館一役未有出兵,非懦弱退縮,而是留有用之軀,「將有以報 (效) 國家」。太宗沒有向李繼隆追究罪責,至此真相大白。

李繼隆初時不完全聽從袁繼忠的話。易州靜塞軍騎兵驍勇善戰,繼隆把他們調到自己麾下,繼忠以為不可:「此精卒,止可令守城,萬一寇至,城中誰與捍敵!」繼隆不從。易州卒之陷落,繼隆妻子留城中,被擄掠。

汲取教訓,繼隆終於相信繼忠的話,「繼隆欲以卒分隸諸軍,繼忠曰:『不可,但奏升其軍額,優以廩給,使之盡節 (上奏朝廷請加軍中將士的官,並給予優厚俸祿,使他們為國盡節) 可也。』繼隆從其言」。繼隆還乞求繼忠隸屬他麾下,從此宋軍「摧鋒先入,遼師大潰」,追擊至曹河,斬首一萬五千級,獲馬萬匹,史稱「唐河之戰」。

「唐河之戰」雖然報捷,但朝中大臣已傾向轉攻為守。

張洎言:「中國禦戎,惟恃險阻。今自飛狐以東皆爲契丹所有,既失地利,而河朔列壁皆具城自固,莫可出戰,此又分兵之過也。請於沿邊建三大鎮,各統十萬之眾,鼎峙而守,仍命親王出臨魏府以控其要,則契丹雖有精兵,豈敢越而南侵!制敵之方盡於此矣。」

主和修好論調也開始出現。

宋琪言:「國家取燕,於雄、霸直進,非我戰地。如令大軍於易州循孤山,涉涿水,抵桑乾河,出安祖寨,則東瞰燕城,纔及一舍。此周德威取燕之路,下視孤壘,浹旬必克。山後八州,聞薊門不守,必盡歸降,勢使然也。然兵,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若選使通好,弭戰息民,此亦策之得也。」

李昉、王禹偁等亦贊成跟契丹修好,太宗採納。

儘管宋軍擊敗遼兵於徐河 (尹繼倫突襲耶律休哥部隊,「契丹為之奪氣,自是不敢大入寇」)、子河汊 (折御卿截擊韓德威率領的党項、勒浪聯軍。勒浪等未幾乘亂反擊契丹)、雄州 (何承矩在雄州百姓面前,把一部份遼軍俘虜殺掉,激發遼軍報復。承矩率兵出城,捉了一個遼軍高級將領,遼軍群龍無首,隨即撤退),「向戰略防禦過渡」似乎是大勢所趨。

[主要參考資料]

1.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

2. 畢沅,《續資治通鑑》。

3.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

4. 曾瑞龍,《經略幽燕: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