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7日 星期六

第二位官學生出身的港督

第十七任港督金文泰 1875 年 9 月 1 日出生於英屬印度。他早年在英國長大,於倫敦聖保羅公學接受教育,後升讀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主修西洋古典學與梵文。

大學畢業,金文泰不甘做象牙塔學者,毅然投考公務員。有趣的是,他竟以到香港政府任職為首選。1899 年,獲港府聘任為官學生,旋即被安排到廣州學習廣東話,適值「八國聯軍之役」爆發,未幾被迫返港。

憑藉自己的語言天賦和努力,金文泰用最短時間通過廣東話考試,1906 年更通過官話 (北方方言,類似今天的普通話) 考試。與此同時,他先後 (1) 署任助理輔政司兼行政立法兩局秘書;(2) 出任助理總登記官 (協助輔政司駱克於新界展開人口登記);(3) 署任土地法庭法官;(4) 出任新界助理田土官兼巡理府 (主理新界土地丈量、土地登記和一般案件審理);(5) 出任助理輔政司兼兩局秘書。

九廣鐵路開通,金文泰有份參與籌備工作。盧吉到廣州拜會兩廣總督張鳴岐,他用助理輔政司身份伴隨在側。施勳 1912 年 5 月於港督府接見孫中山,金亦在場陪同。竊以為辦事能力高是其備受賞識的主因,卜力甚至稱讚金是「殖民地部東方司最有才幹的人......他日必有所成」。

香港大學創校,金文泰大力支持,還親自撰寫拉丁文校歌、捐贈大批中國典籍、積極籌款。1913 年,他改派到英屬圭亞那出任政府秘書 (相當於輔政司),兼當地行政局、政策院及合議院當然官守議員,期間三度署任總督。金特別關注華僑事務,撰有《英屬圭亞那華人》(The Chinese in British Guiana) 一書。1922 年,調往錫蘭任輔政司,兼當地兩局當然官守議員,任內積極倡議設立錫蘭大學,推動教育。

1925 年,「省港大罷工」爆發,時任港督的司徒拔作風強硬,對工人拒不讓步,令情況越來越惡化。倫敦政府有見金文泰熟知中國文化,且對華態度友善,遂委任其為香港總督,設法緩和粵港局勢。11 月 1 日,金抵港履新,他是首位在皇后碼頭登岸的港督 (司徒拔則是首位使用皇后碼頭離港的港督)。自他以後,從皇后碼頭登岸履新,成為歷任港督傳統。

皇后碼頭前身是皇后像停泊處 (Queen's Statue Wharf),為一個以木搭成的簡單停泊位,位於皇后像廣場前,「皇后」指維多利亞女王。1921 年,停泊處重建成碼頭,改名「皇后碼頭」。碼頭 1925 年 10 月落成,建有拱門及圓柱,上蓋以鋼鐵鑄造,並採用混凝土樁柱,耗資約二十萬港元。碼頭懸掛英國國旗,不開放給公眾使用,專門供港督及英國主要官員往返香港。

金文泰出任港督,據聞施勳深感不滿,覺得自己更加適合 (任香港輔政司長達十五年),對有關任命「感到十分驚訝」。

金臨危受命,一改嚴打為爭取和平談判。「要維繫香港的安寧,就有必要和國民政府保持良好關係」,正是這份心態,致使僵持難解的局面得到紓緩。「省港大罷工」結束,1928 年 3 月,金代表英國政府赴粵展開官式訪問,正式承認國民政府的合法地位,兩地外交恢復正常。

金文泰是梅含理之後第二位官學生出身的香港總督。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 1928 年訪問香港,如此形容他:「我在東方遇過最有修養的歐洲人」,非常有意思。

[主要參考資料]

1. Frank Welsh,《A History of Hong Kong》。

2. Russell Spurr,《Excellency: The Governors of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