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9日 星期五

英治香港與征服王朝

按照魏特夫界定,「征服王朝」即吸收中華文化,但又刻意保持自身文化的王朝。

開埠初期的香港無疑是個征服王朝。

1841 年,少數英人進入港島管治大批華人。當時華人普遍聚居於上環太平山街一帶,英人則居住在山頂,兩地遙遙相隔。

放鞭炮、貼揮春、看中醫吃中藥,英人從未阻止。可是,聖約翰座堂、香港大會堂、跑馬地馬場次第落成,基督新教、圖書館博物館文化、賽馬被引進。

奉行「普通法」,設有法院、大法官,但華人事務糾紛仍需由總登記官和華人領袖於文武廟仲裁,更要「斬雞頭,燒黃紙」立誓,西式法治之外,保有華夏傳統。

官學生制度實施,英人也懂得講流利粵語,且深受中華文化薰陶。卜公年代的輔政司駱克,篤信儒家思想,以賢人自居,「認為暴力反抗會破壞萬物的天道,必須無情鎮壓」(夏思義語),故此對新界抗英鄉民採取強硬手段。接替司徒拔的港督金文泰,是一位典型的漢學家和「中國通」,寫得一手好書法。中國大陸高呼「打倒孔家店」,他卻促使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成立,弘揚經史子集等舊學。

二戰結束後,歷經雙十暴動、六七暴動,英人已部署如何光榮撤退。中英談判到主權移交一段時間,儘管《基本法》開始起草、立法局出現變相直選、公民教育啟動 (如熱播《蚌的啟示》),「香港共和國」始終名過其實,先天不足。征服王朝不再,共和國夭折,這正是 97 後香港的下場,可惜許多人沒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