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9日 星期五

與契丹交惡

天福七年 (公元 942 年) 五月,後晉高祖石敬瑭始患病,「一旦,馮道獨對。帝命幼子重睿出拜之,又令宦者抱重睿置道懷中」,其意欲馮道輔立幼子重睿為皇帝。

可惜翌月高祖駕崩,馮道竟違背先帝旨意,與天平節度使、侍衛馬步都虞候景延廣合謀,以「國家多難,宜立長君」為由,擁立齊王石重貴為皇太子。未幾,重貴即皇帝位,是為出帝。

景延廣協助重貴奪得帝位有功,逐漸專權。七月,出帝加景延廣同平章事,兼侍衛馬步都指揮使。景延廣地位進一步上升。

後晉建國受惠於契丹耶律德光借兵,高祖向來對契丹畢恭畢敬。出帝繼位,「大臣議奉表稱臣告哀 (因高祖死去) 於契丹,景延廣請致書稱孫而不稱臣。」這其實已為契丹日後大舉南侵埋下伏筆。

李崧苦口婆心:「屈身以為社稷,何恥之有。陛下如此,他日必躬擐甲冑與契丹戰,於時悔無益矣。」奈何出帝不為所動,「卒從延廣議」。契丹知道新君不肯向其稱臣,大為震怒,遣使來責,雙方交惡。

後晉、契丹矛盾重重,有人卻虎視眈眈,此人即趙延壽也。延壽屢次遊說契丹擊晉,德光以為然。

天福八年 (公元 943 年),契丹入寇的傳聞不斷。有一河陽牙將喬榮,昔日跟隨趙延壽入契丹,被契丹授以「回圖使」(專門掌管與中原貿易的事宜),「往來販易於晉,置邸大梁」。契丹隨時南下,景延廣建議出帝囚禁喬榮,盡取其邸中之貨。尤有進者,「凡契丹之人販易在晉境者,皆殺之,奪其貨。」朝中大臣對景延廣做法感不滿,覺得「契丹有大功於晉,不可負」。喬榮最後獲釋,得到補償。

可惜景延廣仍大言不慚:「歸語而主,先帝為北朝所立,故稱臣奉表。今上乃中國所立,所以降志於北朝者,正以不敢忘先帝盟約故耳。為鄰稱孫,足矣,無稱臣之理。北朝皇帝勿信趙延壽誑誘,輕侮中國。中國士馬,爾所目睹。翁怒則來,戰孫有十萬橫磨劍,足以相待。他日為孫所敗,取笑天下,毋悔也。」喬榮亦非泛泛之輩,好一句「公所言頗多,懼有遺忘,願記之紙墨。」返國後,喬榮把延廣語一字不漏告訴耶律德光。德光大怒,遂決定南侵。

作為前朝 (高祖朝) 舊臣,桑維翰多次請求出帝用謙遜的措辭向契丹致謝,卻為景延廣所阻。出帝寵信景延廣寵得過了份,「大臣莫能與之爭」。唯獨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深知景延廣必為國家招來大禍,暗中招兵買馬,「奏置興捷、武節等十餘軍以備契丹」。

楊光遠謀反,「以晉主負德違盟,境內大饑,公私困竭,乘此際攻之,一舉可取」,爭取契丹介入。趙延壽亦乘機勸誘。德光於是集山後及盧龍兵五萬人,由延壽統率,經略中原,曰:「若得之,當立汝為帝。」又常指延壽謂晉人曰:「此汝主也。」延壽信之,為契丹盡心竭力出謀劃策奪取中國。後晉朝廷下令徵兵防備,戰事一觸即發。

[主要參考資料]

1. 袁樞,《通鑑紀事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