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5日 星期一

伯克與保守主義

伯克 (Edmund Burke) 是英國保守主義之父。

他不贊成法國大革命,認為此乃一場顛覆傳統和正當權威的暴力叛亂,非追求代議、憲政民主的改革運動。他特別指出:「一名理髮師或是一名蠟燭製造者的職業不可能成為任何人眼中的榮譽,更不用說其他一堆更為次等的職業。這些人不應該受到國家的迫害,但如果這些人被允許進行統治 - 無論是個人的還是集體的,國家反而是受到了這些人的迫害。」

伯克反對由抽象理性完全引導的「啟蒙」社會 (因為「每個人的理性其實相當有限」),強調必須依靠國家既有傳統。「許多哲學家們都不會試著挑戰傳統,而是會利用他們的聰敏,尋找尚未被他們發掘的智慧。如果他們真的找到了,他們也會選擇繼續保留傳統,同時將理性融入其中,而非完全拋離傳統單純依靠理性;因為傳統,夾帶著其本身的理性,也會允許理性有所活動,這種互動關係是永恆不變的。」

抽象理性難免生就個人主觀偏見,傳統卻經歷時間考驗,代表著數個世代的智慧。伯克因此覺得,傳統更能作為人立身處世的依據。

不過,仗賴傳統不代表反對變革。有系統、有條理的漸進改變,伯克仍然會贊成。他只反對突然爆發的革命。

保守主義後來成為英國政治的主流。結束拿破崙時代的滑鐵盧戰役,英國有份參與。嘗試恢復大革命前歐洲秩序的維也納會議,英國也有派代表出席。

中國歷史文化裡,孔子亦是一個保守主義者,《論語》<子罕>:「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用麻布做禮帽,是以前的規定;現在都用絲綢,比較節約,我隨大眾。在堂下拜見君主,是以前的規定;現在都堂上拜,沒有禮貌。雖然違反大眾,我還是贊同在堂下拜)』」

可惜近一百年,自孫中山開始,嚮往「畢其功於一役」的革命。中共無產階級革命,正中「這些人不應該受到國家的迫害,但如果這些人被允許進行統治 - 無論是個人的還是集體的,國家反而是受到了這些人的迫害。」文革更是徹頭徹尾違逆保守主義。

相比之下,香港上世紀初邀得前清太史賴際熙、區大典講授經史子集,金文泰總督甚至推動成立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打倒孔家店」沒有出現,「西化」(即現代化) 已順利完成。保守主義竟於我城獲得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