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3日 星期六

大罷工結束

1925 年 6 月,「省港大罷工」爆發。7 月 3 日,「省港罷工委員會」成立,由蘇兆徵 (共黨分子) 任委員長。

委員會組織了一支工人糾察隊,負責維持秩序之餘,禁止任何國家的船隻進入廣東,並抵制一切洋貨,藉此對香港實行經濟封鎖,打擊其轉口港地位。香港淪為「死港」、「臭港」,廣東商人亦遭受牽累。委員會後來改變策略,規定「凡不是英國貨英國船及經過香港者,可准其直來廣州」。廣東商人不滿呼聲大減,香港及英國受重挫。

航運、貿易首當其衝,許多洋行商戶破產。金融業也難逃厄運,各銀行存款斷絕,提款猛增,引發擠提。股票價格暴跌,屋租與地價大幅滑落。港府財政赤字超過 500 萬以上,被迫向倫敦借 300 英鎊應急。

港督司徒拔擺出一副強硬姿態,先頒佈緊急戒嚴令,再出動大批軍警和裝甲車上街巡邏,搜捕罷工領袖。港府同時限制居民出境,且揚言恢復笞刑對付煽動罷工者。中文報紙、郵件、電報,一律須經審查,不准刊登罷工消息。「一場俄國人煽動和領導的共產主義運動,不是一場排外運動和民族主義運動」乃司徒拔對罷工的總定調,他因而主張列強應實行武裝干涉,合力推翻支持罷工的廣州紅色政權 (即「聯俄容共」下的廣州國民政府)。

司徒拔與西南軍閥唐繼堯、粵系軍閥陳炯明、直系軍閥吳佩孚的特使舉行秘密會談,商討傾覆廣州政府的可行性。奈何倫敦不贊成,覺得「對華發動一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極不現實」(保守主義政治作風使然),堅持靜觀中立的方針,司徒拔意興闌珊,10 月更被調離香港,由金文泰 (Sir Cecil Clementi) 接任港督 (司徒拔絕對是港督敢於頂撞中央一好例子)。

和司徒拔截然不同,金文泰 (畢業於牛津大學,懂粵語和普通話,喜好中國傳統文化,是一位中國通) 處事作風較溫和,希望透過談判方式結束罷工。

11 月 12 日,金文泰於港大演講裡向廣東發出訊息,表示願意談判。他又致函廣州政府主席汪精衛和廣州市長伍朝樞,申明立場。20 至 25 日,廣州商界代表團訪問香港,港府隆重接待,並趁機宣佈遮打、周壽臣、羅旭龢等人將赴廣州磋商,解決罷工問題。

廣州方面,罷工形勢起了變化。「五卅慘案」激起的民族情緒早已不再,只剩下沉重財政負擔 (以維持罷工工人日常生活)。故此,對於港府釋出善意,廣州政府基本上歡迎,12 月 23 日,財政部長宋子文來港,談判展開。

談判過程中,宋子文要求港府做到 (1) 賠償罷工工人在罷工期間的損失;(2) 重新安排罷工工人的工作,為港府以 (a) 賠償無異於敲詐;(b) 11 名罷工工人的工作已被人代替拒絕。雙方最後同意,如果香港商人 (為盡快結束罷工) 自願出資賠償罷工工人的經濟損失,港府將不予阻攔,廣州政府亦會配合協助工人早日復工。

共識總算初步達成。豈知 1926 年 1 月,國民黨右派 (蔣介石及西山會議派為骨幹,揭櫫「反共」大旗) 勢力迅速擴張,親共的廖仲愷卻遇刺身亡 (1925 年 8 月)。金文泰預計廣州即將變天,13 日召開會議進行專門研究,與會者一致認為,廣州政府很快會分裂,「省港罷工委員會」將被解散。25 日,港府毅然中止有關解決罷工的談判。

3 月,中山艦事件發生,蔣介石派兵包圍「省港罷工委員會」,迫其繳械,間接替港府造就有利條件。「香港政府對於罷工期內工金及不能復業損失的賠償,均不給予」,金文泰明顯已關上談判大門。

廣州政府外交部長陳友仁 6 月 5 日致函金文泰,提出重啟談判,可惜港府對此完全沒有興趣。

北伐戰爭開始,為免去後顧之憂,國民政府 9 月主動解除對香港的封鎖。10 月 10 日,解散「省港罷工委員會」,對一般進口貨和奢侈品分別加徵 2.5% 與 5% 附加稅,以作為對罷工工人的損失賠償。隨著公告發表、工人恢復工作,「省港大罷工」正式結束,歷時十六個月。

香港與廣州關係始終緊張,直至蔣介石 1927 年用鐵腕手段清黨、整肅共黨分子,金文泰才決心與之友好。

余杰新書引錄金文泰一句話:「離開使得我們一直很愉快的香港是十分痛苦的事情……我寧願快樂地留在這裡,不想去其他地方。」金督的愛港情懷,可見一斑。

[主要參考資料]

1. 劉蜀永主編,《簡明香港史》。

2. 張連興,《香港二十八總督》。

3. 高馬可 (John M. Carroll),《香港簡史》(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

4. 余杰,《1927:民國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