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0日 星期日

「省港大罷工」爆發

高馬可形容 1925 年 6 月的「省港大罷工」為「兩次大戰之間最重大事件」。

罷工源起可追溯到 5 月 30 日發生的「五卅慘案」。

有中共背景的工人領袖顧正紅,在上海被日籍資方人員槍殺,激發工人、學生遊行示威 (約二千餘人,國民黨左派於背後鼓動)。期間學生於公共租界跟警方發生衝突,十多人受傷,百多人被捕。群眾湧到老閘捕房 (Louza Station) 交涉,英國人指揮的印度錫克人巡捕竟向他們開火,九人被殺,多人受傷。「五卅慘案」後,全中國仇外情緒熾烈,日本及英國尤其為矛頭所指。

蘇兆徵曾領導「海員大罷工」,為海員工會會長。他是同盟會老同志,1925 年隨孫中山北上,輾轉認識李大釗,加入中國共產黨。上海出現變故,中華全國總工會總書記鄧中夏 (共黨分子) 會同蘇兆徵等人,以中國國民黨黨員 (1923 年「聯俄容共」已經進行) 身份組織「全國總工會」,6 月上旬召集香港各工會組織舉行聯席會議,通過罷工,同時成立罷工統一指揮機構「全港工團聯合會」。

6 月 19 日晚上,海員、電車及印務工人陸續搭乘火車、輪船離開香港,返回廣州。21 日,「全港工團聯合會」發表罷工宣言,誓與帝國主義決一死戰。中央書院學生五百多人亦參與罷課響應。

廣州方面,沙面英法租界的華工開始罷工。23 日,廣東各界群眾和省港罷工工人 (共十萬) 舉行集會,抗議帝國主義屠殺中國人民,會後舉行遊行示威,高呼「打倒帝國主義」、「取消不平等條約」等口號。遊行隊伍行至沙基,對岸沙面租界的英法軍隊竟用機槍掃射群眾,五十二人當場死亡,一百七十餘人重傷,史稱「沙基慘案」。

有兩點特別值得注意:

(1) 集會主持及講演者很多屬於國民黨左派 (如廖仲愷、汪精衛、孫科),譚平山更是共黨;

(2) 英法軍隊開槍,似是由於有遊行人士越界,威脅租界人命財產。

無論如何,消息傳回香港,民憤進一步升溫,二十五萬人參與罷工,包括:電報局職工、渡海小輪員工,以及酒樓、茶室、理髮工人等 (28 日,太古洋行華工也加入),香港市面陷於癱瘓,經濟嚴重受損。

高馬可說:「國民黨領袖和他們的蘇聯顧問甚至考慮攻打沙面英法租界。香港出現反英傳單和揭帖,呼籲華人挺身而出趕走英國殖民者和他們的華人『走狗』。廣州罷工領袖呼籲全體華人離開香港,散播謠言指香港政府計劃在此地水源下毒,他們還免費提供火車或輪船接載工人回廣州。」完全是「六七暴動」的先驅。

廣州政府援助香港工人在廣州的生活。7 月 3 日 (一說 7 月 6 日),「省港罷工委員會」正式成立,由蘇兆徵任委員長。

工人武裝糾察隊創建,阻止大陸糧食供港,令香港物價飛漲。香港貨品無法運入大陸銷售,轉口貿易受重挫 (司徒拔 7 月 10 日寫道:「所有正常貿易都陷於停頓」),我城猶如「死城」。

1925 年香港出入口貨總值較 1924 年跌了接近一半 (劉蜀永:「1924 年秋季,香港入口貨值為 11,674,720 英鎊,出口貨值為 8,816,375 英鎊,而到 1925 年同期,則各銳減為 5,844,743 英鎊和 4,705,176 英鎊」)。

糾察隊阻止罷工工人回港。銀行擠提,洋行商戶破產,股票價格暴跌。持續經濟蕭條,卒之迫使港府向倫敦借款 (三百萬英鎊商業貸款) 應急。而人口急降,房地產飽受影響。

[主要參考資料]

1. 高馬可 (John M. Carroll),《香港簡史》(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

2. 張連興,《香港二十八總督》。

3. 劉蜀永主編,《簡明香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