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3日 星期日

太平戲院大辯論

蓄婢制度存廢惹起爭議,1921 年 7 月 30 日,立法局議員劉鑄伯、何福等在西營盤德輔道西太平劇院召開論壇進行公開討論,共有三百人參與 (出席大會的有不少苦力、工會領袖、華人名流太太,又各工團派出義工組成糾察隊)。

是次辯論分成兩派。楊少泉、王愛棠牧師等主張廢除蓄婢制,代表接受西方教育的知識份子、宗教團體,堅持人道主義立場。劉鑄伯、葉蘭泉、何福主張保留蓄婢制,代表華人紳商,從協助貧困家庭生計立論。

楊、王等「激進改革派」鏗鏘有力地向與會人士講述反對蓄婢的論據,獲得不少支持。「保守派」則用下列理由還擊:(1) 蓄婢制有助改善貧困家庭的生活,其女兒得獲教養;(2) 女子在家亦會受到父母打罵,打罵「妹仔」乃教導的一種方式;(3) 防止「妹仔」受到虐待便可,無需全面廢除蓄婢;(4) 廢除蓄婢涉及中國古老習俗,務必謹慎。

何福在發言時更指出,希士路活夫人的批評並沒有就事論事,說:「我們中國人自己為什麼不可組織一個協會來解決這些問題......取得適當的權力對虐待婢女的案件進行起訴?」此番見解後來導致「保護妹仔協會」(即「防範虐婢會」) 成立。

勸人勿虐待「妹仔」,等於默許蓄婢制繼續存在。該協會實際是要阻礙廢除蓄婢制運動展開。

「激進改革派」見「保守派」未有讓步,遂於辯論尾聲提出投票表決,要求與會人士就有關議題表態,製造民意壓力,逼「保守派」就範。豈知動議遭劉鑄伯 (他同時是大會主席) 否決,「這個論壇純粹是談論究竟華人社區 / 政府應否成立一個團體去防止富裕家庭虐待『妹仔』」。「保守派」自私、狡詐的面目,促使「反對蓄婢會」(Anti-Mui Tsai Society,由楊少泉、黃茂林、麥梅生等籌組) 成立,以抗衡「保護妹仔協會」。

「反對蓄婢會」以「維持人道、廢除婢制,使婢主得覺悟、婢女得解放」為宗旨 (《簡章》)。短期替「妹仔」爭取應得的權利和社會地位,長期則為廢除蓄婢制而努力。

《宣言書》揭露蓄婢制種種流弊:

「第一、蓄婢有傷人道;第二,敗壞道德、喪失品行;第三,有傷風化,擾亂社會治安。因此,婢制必須革除,養婢惡習,尤當禁止。」

提出禁婢運動的根本辦法:

「一、要設法鼓吹,大力宣傳,製造輿論,使社會各界明白蓄婢的危害性;二、要求政府立例註冊,取消契約,使婢女獲得人身自由;三、設立監護人,由政府委任加以監督;四、創辦教養院等公益場所,收留無依歸之婢女」

民間自發組織,結合英國本土民間機構,從下而上推動香港社會變革,實現人道、平等、自由諸現代價值,往昔從未出現過。

僅就「太平戲院大辯論」言之,三百人對一個公共議題展開討論,正反雙方各陳己見,然後「激進改革派」利用「公投」作為抗爭手段,向「保守派」施壓。二十世紀初香港已有公開論政的風氣 (公民社會賴以形成的條件之一)、民主精神的躍動,非常明顯。

值得注意是,反蓄婢人士很多來自基督教志願團體,如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基督教培道聯愛會等。基督教對香港社會及政制發展的貢獻,不容低估。

[主要參考資料]

1. <香港人權之路 - 妹仔的辛酸、傳統與人權意識的衝突>,擷取自「辨法論政」面書專頁。

2. <香港工運縱橫 - 十九世紀香港妹仔解放運動>,擷取自「惟工新聞」。

3. 許雅斐,<香港妹仔與解放運動 - 台灣刑法妨害風化罪的生成背景>。

4. 施其樂 (Carl T. Smith) 著、宋鴻耀譯,《歷史的覺醒 - 香港社會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