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7日 星期一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中唐詩人白居易取材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寫成敍事詩《長恨歌》,最後兩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至今依然廣為後世吟誦。

唐玄宗以六旬高齡遇上體態豐腴的輕熟女 (二十多歲,將近三十) 人妻 (兒子壽王瑁的妃子) 楊玉環,老翁少婦,看似不太匹配,遑論有刻骨銘心的愛情。可是,事實剛好相反,《舊唐書‧后妃上》有以下兩段記載:

「天寶五載七月,貴妃以微譴送歸楊銛宅。比至亭午,上思之,不食。」

「天寶九載,貴妃復忤旨,送歸外第......上即令中使張韜光賜御饌,妃附韜光泣奏曰:『妾忤聖顏,罪當萬死。衣服之外,皆聖恩所賜,無可遺留,然髮膚是父母所有。』乃引刀翦髮一繚附獻。玄宗見之驚惋,即使力士召還。」

妻子回外家,自己日夜思念,擔心她不歸來,終致沒有食慾。女方則知道丈夫疼愛自己,故意逗他一逗,引刀剪髮示意自殘,博他心軟,更珍惜自己。這些生活小細節,載於史冊,乃兩人熱戀的痕跡。玄宗甚至知道妻子喜歡嶺南的荔枝,特別派人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愛妻愛得過份。

一對忘年戀人,如果生在尋常百姓家,定能幸福到永久。奈何二人的身份是皇帝和貴妃,適逢安祿山、史思明有謀反之心,唐室精銳部隊盡喪師於蔥嶺及南詔,亂事一起,兩京旋即失陷,玄宗卒之在陳玄禮等禁軍將士迫逼下,親手賜死自己最心愛的女人。

往後的日子,玄宗究竟放不放得下呢?《舊唐書‧后妃上》其實有交代:

「上皇自蜀還,令中使祭奠,詔令改葬。禮部侍郎李揆曰:『龍武將士誅國忠,以其負國兆亂。今改葬故妃,恐將士疑懼,葬禮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於他所。初瘞時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內官以獻,上皇視之淒惋,乃令圖其形於別殿,朝夕視之。」

亂事平息後,玄宗從成都返回長安,途經縊殺貴妃處,打開包裹屍身的紫褥,肌膚已腐壞,香囊卻完好無缺。睹物思人,在所難免。儘管事過境遷,玄宗仍舊深感悲痛,神情淒惋。他還要求畫工畫一幅貴妃像,置於宮中,日夜思念。他始終放不下她。

天地是時空間的存在,凡屬時空間的存在,必有一日歸於空無,故云「天長地久有時盡」。

「恨」指一對互相傾慕、愛戀的癡心男女,因種種緣故無法在一起,由此產生的一種情感。這情感不受地域阻隔影響,亦不會被時光沖淡,永永遠遠,長留在當事人心裡,彰顯於他們所寫的文字、所拍的風景照片上,故曰「綿綿無絕期」。

李怡先生說:「愛情是一個人的事」,「只有愛情昇華成為一個人的事的時候,才是真愛情」(<從兩個人到一個人的昇華>)。唐玄宗得享真愛情,總算無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