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4日 星期六

非常時期的良好管治

梅含理出任警察隊長時,曾大力掃蕩市區警員的貪污陋習,且協助創建鄉村警察組織。成為港督後,他注意到社會上有目無法紀的狀況,遂決心整頓一番。

違法事件主要有下列數項:

(a) 1912 年 7 月,梅被行刺;

(b) 1912 年 6 月前,新界地區持續發生越境犯罪 (港府破天荒在邊境設立軍事警戒線);

(c) 1912 年 8 月,約 50 名持槍海盜洗劫長洲 (又名啞鈴島,Dumbbell Island),掠奪警署夾萬約 1,000 元現金及槍械彈藥,並殺死三名印度籍警員。

(d) 1913 年,汽船「大安號」遭海盜劫掠。

梅含理實施驅逐出境政策,不法分子才大幅減少。

教育方面,盧吉任內,學校分兩類:

(1) 受港府津貼及監管的學校,以英語為教學語言,採用英文課本;

(2) 背景模糊,以中文為教學語言,不受港府津貼及監管的學校。

關於 (2),1911 年「辛亥革命」成功,令大批知識份子和前清遺老來港從事教育工作,華文學校數目因而急增。這些學校教什麼、如何教、哪裡教,港府皆無從過問。適逢革命浪潮熾烈,為防有人利用學校宣揚革命,盧吉於是成立「漢文教育組」(Board of Chinese Vernacular Primary Education),表面上負責推動漢文教育的發展、籌集資金補助學校,實際是加強對各華文學校的控制。

梅含理上場,中國革命形勢大好,隨時波及香港。時間緊逼,港府必須盡快直接、全面管控所有華文學校,以確保殖民地安全。梅借「教育狀態混亂」、「教育組徹底失敗」等理由廢除「漢文教育組」,1913 年制定《教育條例》(Education Bill),規定華文學校一律向教育署長 (Director of Education) 登記註冊,且須符合港督會同行政局 (Governor-in-Council) 設下的準則,受政府監管。根據梅與殖民地部之間的通信顯示,有關做法旨在防止華文學校變成反英宣傳基地 (儘管他對外聲稱提高這些學校的教育水準)。

汽車於街道上行走,亦始自梅含理。梅搶先把私家車及其能源補充設備引入香港,同時改建道路,使它們適合車輛行駛。車輛普及,人們不再依賴黃包車、橋子,梅可謂發動了一場交通運輸的「革命」。

英治年代的香港,雖然不時遭受鄰國 (中國大陸) 政治變遷影響 (確切些說是拖累),但港府能夠果斷採取防範應對措施,往往令這片殖民地逢凶化吉 (「太平天國」期間文咸拒絕支持洪秀全,「辛亥革命」後梅含理嚴厲執法及徹底管控華文學校,乃至日後金文泰成立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以抵抗五四知識分子顛覆舊文化,都是具體例證)。

民主制度,以前沒有,但「仁慈家長主義」(曾銳生形容英殖統治) 多少令港人安居樂業,至少足以生存。引入西方先進科技,港人物質生活大大改善,走在世界前列。猥自枉屈?自貶身價?港人過去從不需要。

可惜 97 主權移交後,新家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不復仁慈,先進科技亦不由香港率先享用試行,「東方之珠」淪落到「如果做到深圳一半,已經很好」,完全是一場悲劇!

[主要參考資料]

1. 佘義 (Geoffrey Robley Sayer),Hong Kong 1862 - 1919:Years of Discretion。

2. 高馬可 (John M. Carroll),《香港簡史》(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

3. 曾銳生,《管治香港:政務官與良好管治的建立》。

4. <海盜殺三警,六七「菠蘿」恐襲成懸案,百年長洲警署,說不完的滄桑>,《蘋果日報》(2013 年 12 月 2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