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2日 星期四

「安史之亂」的後遺症

唐朝為了迅速平定「安史之亂」,對安史叛將採取招降策略。安史叛將一旦投降,往往可以繼續擁有自己的根據地,掌握地方上的政治、經濟、軍事實權。他們自行指定繼任人 (稱「留後」),截留賦貢,有自己的軍隊 (稱「牙兵」),儼如獨立王國,朝廷卻從來不加過問。久而久之,投降者眾。亂事消解的另一面,即是藩鎮 (節度使管轄的地區稱為藩鎮) 割據。當時對中央構成威脅的藩鎮有「河北三鎮」(李懷仙為盧龍節度使、李寶臣為成德節度使、田承嗣為魏博節度使)。

另外,「安史之亂」期間,宦官李輔國擁立肅宗即位於靈武有功,獲尊稱為「尚父」。代宗用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統率京師神策軍,宦官正式控制中央禁軍。德宗以後,更成定制。中晚唐宦官因而有條件干預帝位廢立,此乃東漢、明朝宦禍所無者 (唐憲宗李純,為陳弘志所殺。唐穆宗李恆,為梁守謙等冊立。唐敬宗李湛,為劉克明所殺。唐文宗李昂,為王守澄等冊立,在位期間發生「甘露之變」。唐武宗李炎,為仇士良等冊立。唐宣宗李忱,為馬元贄等冊立。唐懿宗李漼,為王宗實等冊立。唐僖宗李儇,為劉行深等冊立。唐昭宗李曄,為楊復恭等冊立)。

經濟方面,戰亂令原本已經散失的戶籍變得更加理無可理。均田仗賴清晰的戶口清查,均田制行不下去,與之相扣連的租庸調制亦無從落實。政府稅收大減,投放在基礎建設、救濟天災的資源受到影響。

回紇素來與唐友善。「安史之亂」時,因郭子儀曾向回紇借兵收復兩京 (長安、洛陽),致使其妄自尊大,目中無人。它一方面劫掠府庫及民居,一方面自恃助唐平亂有功,對唐室苛索,且要求肅宗把次女寧國公主嫁予回紇可汗。吐蕃則乘唐室調隴右、河西、安西、北庭、朔方五鎮兵馬入京勤王,西北邊防空虛,攻入首都長安。代宗出逃。南詔復侵擾四川。太宗朝奠立的「天可汗」名聲,至此蕩然無存。唐室失去對西域的控制權,甚至連京師安全都沒法確保。

河北長期被安史降將盤踞,他們都是胡人,不諳中華文化。新一代於這種氛圍下成長,遂有盧秀才一類人物出現。杜牧《唐故范陽盧秀才墓誌》:「秀才盧生名霈,字子中。自天寶後,三代或仕燕,或仕趙,兩地皆多良田畜馬。生年二十,未知古有人曰周公、孔夫子者,擊毬飲酒,馬射走兔,語言習尚,無非攻守戰鬬之事。」

部份天性不適合埋首經籍報考科舉的,到范陽投筆從戎,也能找到一官半職,反之亦然。北方胡化是事實,但它未嘗不為時人提供了另一種事業上的選擇。

安史亂後,唐朝雖然千瘡百孔,但並未即時滅亡,運河持續貫通南北是一個關鍵 (見全漢昇《唐宋帝國與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