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9日 星期一

中共奴才鬼話連篇

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在新華社及中央電視台訪問裡所說的一些話,徹頭徹尾反映他不了解香港。

張批評香港有「泛政治化」傾向,「這不僅反映在行政立法關係方面,也表現在街頭運動上」,導致廿三條立法一再拖延,特區政府亦難以集中精力改善經濟民生。

其實,經濟民生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是問題本身非常棘手,跟港共能否集中精力、「泛政治化」與否無關。

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有不少輕工業。穿膠花、穿珠仔、裝嵌鐘錶......當時很多父母就是靠做這些粗活養育兒女的。南來文化人攜帶知識及資金到港,相率辦報章雜誌,於職業專門化尚未成為主流前,大學主修科不是新聞 / 中文的畢業生俱可以投稿踏上作家之途,甚至中學畢業而文筆流暢者亦可在報館找到工作。電視冒起,從事編劇工作的,普遍未曾受過正統訓練。中小學教師不一定有大學學位,也無教育文憑,僅憑一顆春風化雨的心,一張教師自述,自此為人師表,供養父母,擔起整頭家。

可惜八十年代大陸「改革開放」,低成本驅使一間間工廠北移,扼死香港輕工業。中共 97 接管,言論自由有機會收窄,一些親國民黨、揭露大陸政情的報刊先後停辦。加上職業專門化漸成主流,從事某類工作須先取得相關學位證書,而大學入學人數於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大幅上升 (據聞港府有意調低大學入學門檻),卻非所有學系皆有職業培訓及對應工種,不少純文、純理、社科畢業生找不到工作,被迫接受現實,學不致用。幸好那些年正值發展第三產業,願意紓尊降貴,仍能謀生。不過,經濟發展遲緩,96 年左右已經出現 (參鏗鏘集《九七倒數 - 讓我發光芒》數據)。

主權移交後,職業專門化趨勢有增無減,正規大學學位以外另設副學士,年青人未出身先負一身債。金融風暴、SARS 襲來,第三產業遭殃,這個時候,香港本來就應該做產業轉型,偏偏怎樣轉都轉不到,最後中共索性用「自由行」為港續命,結果觸發港中矛盾,釀成今日本土意識興起的局面。

「泛政治化」是果,港共放任縱容職業專門化,持續製造高學歷人士,以及未有完成產業轉型,才是因。發展創新科技,原意甚善,但誠如徐立之所言,目前新高中學制根本不鼓勵學生修讀理科及附加數學科,學生即使報讀工程 / 科學系,都缺乏知識基礎。這樣經營創科,看來注定徒勞。

正因為港共無能,經濟民生一直惡化,人民忍受不住,方走上街頭。

至於反對廿三條立法,是箇中存有未被釐清的灰色地帶,日後隨時造成以言入罪。假如港共誠懇耐心釋除公眾疑慮,公眾阻撓它來幹什麼?

行政立法關係越鬧越僵,禍源在立法會遲遲未有全面直選。虧張夠膽說:97 後港人享有了前所未有的民主權利,特首及立法會選舉制度的民主程度越來越高,每場選舉都依法有序進行。建制派得議席靠蛇齋餅粽和種票叫做「依法有序」?功能組別長期盤踞叫做「民主程度越來越高」?真正為民發聲的代議士於立會佔少數,港共又依仗制度暴力,恃勢凌人,不針鋒相對,不抗爭到底,難道認命妥協?要舒緩彼此矛盾對立,責任應該在港共身上。

不了解現實情況,只知維護國家統一,嚴打「港獨」,連陳志全之流也被打成「獨派」,何其荒謬!何其虛怯!

狼英還要語帶嘲諷道:「香港年輕一代令人羡慕,他們的人生和事業發展的起點,都比我們那個時代好……如果可以用一個人的生命換另一個人生命的話,我願意與香港任何一位年輕人換」,且呼籲香港自動調整「獻身報國」。

現在是什麼年代?竟弄出個「獻身報國」?做奴才請回古代吧!香港不需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