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5日 星期六

塘西風月

1904 年,上環水坑口街妓寨被大火夷平。剛抵港的彌敦靈機一觸,下令把所有妓寨遷移到石塘咀。

根據張連興描述,石塘咀位於水坑口西面,原是盛產優質花崗岩的石山。因花崗岩可作建築材料之用,吸引一批以鑿石為業的廣東惠州客家人前來開採。1880 年,該地已發展成一個石礦場,採礦完成後,剩下凹陷大石塘,而向海的一段較尖長、狹窄,狀似鳥咀,「石塘咀」由此得名。

1903 年,石塘咀填海工程完成,比較偏僻荒蕪。彌敦遂藉水坑口大火的機會,利用色情事業振興石塘咀。

全盛時期,石塘咀「有大小酒樓十八家,約僱用職工一千有餘。娼寮以字型大小計,大小有五十餘家,約容妓女二千餘人......其時住舍充滿,居民住戶從無空歇。」當時香港有十分之一人口依賴石塘咀生存,成就了「塘西風月」的傳奇。

楊思賢對「塘西風月」有這樣一段記載:

「當殘陽西沉、皎月東升的時候,香港之夜的面紗也層層揭開了。在大坑口 (案:即水坑口) 和石塘咀毗鄰這兩個地區,不少富商巨賈,佩上貴重珍寶,坐上汽車,風馳電掣地行駛在馬路上,又急速地停在氣派不凡的華廈門口。他們從侍役開啟的車門裡,大步跨出,進入擺開筵席的廳堂,盡情地享用佳餚瓊漿。然後,在爵士音樂的聒噪聲中,一對對、一雙雙,翩躚起舞。在浪漫的情調裡,獲得刺激,進行著狂欲的交流。舞娘們以自己色相的代價,取得了金錢和虛榮的補償。

在騎樓下,在黑暗角落,三三兩兩的、面塗粉黛的陰影在徘徊。她們賣弄風騷,招搖惑眾,頻向路人暗送秋波,極盡逗引之能事。在黑暗中,她們跟『客人』進行了一樁又一樁的交易,博得了奢侈揮霍的代價。她們便是使人嗤之以鼻的『阻街女郎』。

作為繁盛時期的大坑口和石塘咀,在夜間放射的霓虹燈光,五彩繽紛,附近海上的小船,燈火閃耀,猶似天上的星宿,燦爛奪目,確是一幅人間的絢麗畫圖。然而,它的光芒終究掩飾不了另一面景象——黑暗,卑污,齷齪。」

陳雲更指出:「有文人推斷,謂鹹濕之詞乃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港島西環石塘咀之妓女所創。塘西風月,貴賤不拒,當年妓女頗多接待碼頭苦力,該等男人終日勞累而流汗,海風吹拂,皮膚結鹽,惹來一身鹹水味,故稱該等上門尋芳之急色男子曰『鹹濕佬』。」

惜乎好景不常,1935 年,港府跟隨英國立法禁娼,「塘西風月」告一段落。日治時期,石塘咀一度再次繁華,易名曰「藏前區」,但能上妓院的,僅一批日本憲兵和秘密偵察員,人民普遍生活困苦。

和第三任港督文咸填海相同,彌敦經營石塘咀的舉措,充分反映英人懂得就地取材、靈活變通。此與其海洋民族性格不無關係。

美國史學家拉迪斯‧羅素 (Thaddeus Russell) 於最新力作中提到,妓女、性放縱、荒淫乃美國社會得享自由的原因之一。香港過去擁有較大自由,石塘咀及其色情事業不容等閒視之。

[主要參考資料]

1. 張連興,《香港二十八總督》。

2. 馬沅編纂,《香港法例彙編》第一卷。

3. 楊思賢,《香港滄桑》。

4. 爾東,《趣談香港街道》。

5. 拉迪斯‧羅素 (Thaddeus Russell),《暴民創造自由民主》(A Renegad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6. 陳雲,<鹹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