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1日 星期四

宰相趙普

「陳橋兵變」能夠成事,除了趙匡義,趙普亦發揮很大作用。

趙普,字則平,幽州薊人。祖父趙全寶,在唐代末年任職澶州司馬,父親趙迥,五代時任相州司馬。後周顯德元年 (公元 955 年) 七月,趙普被永興軍節度使劉詞辟為從事,與楚昭輔、王仁贍同事。顯德三年 (956 年),他成為趙匡胤幕僚。趙匡胤領歸德軍節度使,趙普更升為節度掌書記,當時周恭帝剛即位。

據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趙普初時並不贊成將士在陳橋驛進行黃袍加身,說:「太尉 (指趙匡胤) 忠赤,必不汝赦」、「策立,大事也,固宜審圖,爾等何得便肆狂悖」、「外寇壓境,將莫誰何,盍先攘卻,歸始議此。」

礙於群情洶湧,無從遏止 (普顧匡義曰:「事既無可奈何,政須早為約束。」),唯有改變主意,開出條件:「興王易姓,雖云天命,實繫人心。前軍昨已過河,節度使各據方面,京城若亂,不惟外寇愈深,四方必轉生變。若能嚴敕軍士,勿令剽劫,都城人心不搖,則四方自然寧謐,諸將亦可長保富貴矣。」趙普推門把將士訴求告知趙匡胤,後來替他贏得右諫議大夫一職,同時充當樞密直學士。

宋太祖為表示禮遇前朝舊臣,仍用范質、王溥、魏仁浦為相。乾德二年 (964 年),「三相同日罷,以普為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既拜相,上視如左右手,事無大小,悉咨決焉......命薛居正、呂餘慶參知政事以副之」(《宋史趙普傳》,北宋中央政制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正宰相,「參知政事」為副相)。

太祖對趙普重用,還見於「雪夜造訪」一事:「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聞叩門聲,普亟出,帝立風雪中,普惶懼迎拜。帝曰:『已約晉王矣。』已而太宗至,設重裀地坐堂中,熾炭燒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與普計下太原。普曰『太原當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則我獨當之,不如姑俟削平諸國,則彈丸黑子之地,將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庫卿爾。』」(《宋史趙普傳》)

「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方針,至此定矣!

不過,錢穆認為趙普「先南後北」主張導致北宋無法克服契丹。

他指出:「南方諸國在經濟上雖比中原為優,而政治情形並不長進......故宋室政治,稍有頭緒,便能將南方諸國逐次收拾」,「至太宗時,江南統一,再平北漢,而終於不能打倒契丹,這是宋室唯一主要的弱征。太宗兩次親征,均敗歸,其死傳係箭瘡發。石晉、開運、陽城之戰,耶律德光幾不免,周世宗一舉而下三關,契丹非不可勝。但太宗才弱,又無賢輔耳。周世宗用兵欲先取幽州,則吳蜀不足平。宋則以趙普謀,先南後北為持重。兵力已疲,而貽艱鉅於後人,則太祖之失也。」(《國史大綱》)

事實上,趙普學識的確遠遜唐代諸位宰相,龔昱《樂庵語錄》:「太宗欲相趙普,或譖之曰:普山東學究,唯能讀《論語》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實不知書,但能讀《論語》,佐太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輔陛下。太宗釋然,卒相之。」

宋太祖相信趙普,多少為北宋積弱埋下伏筆 (然而,新政權急需充實財政基礎,力圖避免與強敵正面衝突,以卵擊石。趙普之計未嘗不是為勢所迫,應被諒解)。

趙普任相,越來越獨斷、專恣,開寶六年 (973年) 八月,趙普遭罷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