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30日 星期三

一週年反思 (下):「雨傘革命」作為一場反共、解殖運動

從世界歷史演進的角度看,「雨傘革命」是一場遲來的反共、解殖運動。

反共

全球第一個共產政權的出現,始於 1919 年俄國的十月革命。列寧率領布爾什維克黨人奪取政權,建立蘇維埃政府。不久,蘇共組織「第三國際」(又名「共產國際」),對外輸出共產革命。自此以後,世界各地相繼有共產政權建立,中國的「國民黨」和「共產黨」,亦曾經在蘇共的政治、經濟、軍事支援下茁壯成長。

1928 年,「國民革命軍」完成北伐統一。然而,國、共兩黨的鬥爭越演越烈,中國陷入內戰的邊緣。

比觀香港,在英國的殖民管治下,經濟發展蓬勃,社會大致安定。儘管民主政制尚未實行,司法制度卻維持高度的獨立,保障每位市民的基本權利。金文泰到任,有見於中國大陸反傳統浪潮熾熱,決定於 1927 年成立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保存及傳承中華文化。1949 年大陸易手,香港接收了大批逃難南來的知識分子,其中包括:錢穆、唐君毅。他們弘揚中國歷史文化、宣傳反共主張,不遺餘力。時值英國戰後疲憊,打算爭取美國支持以捍衛其對香港的管治權,美國有意將香港發展成為對抗共產主義陣營的前哨基地,香港於是在歷史偶然下避過了共產主義的浪潮,卻起著抗衡共產主義的作用。

「國民黨」遷台初期,蘇共遺留的專制、獨裁毒素未除,「二二八事件」因而爆發,台灣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致使本土人民不得安寧。幸好台灣本土運動於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如日中天,民主化進程才得以順利完成,極權專制的毒素從此在台灣銷聲匿跡。可是,神州大地另一政權 - 中共卻始終未能成功走上民主化,專制、獨裁性格依舊。「八九屠城」後,中共甚至一反「工人無祖國」的國際主義舊調,提倡大中華愛國民族主義。蘇聯於 1991 年正式解體,中共乘機取而代之,與美國鼎足而立,國際聲譽日隆。面對日益強大的中共,香港人理應奮力抵抗,寧死不屈,但在「民主回歸」的主旋律不斷奏鳴下,香港人的嘴巴最後選擇了沉默。

沉默並不代表安然接受,這點中共看得非常清楚。所謂「人心未回歸」,主要針對此而言。本來,中共打算透過《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洗腦式的國民教育改變港人心態,不料五十萬人上街、反國教事件先後出現,迫逼中共不得不進一步收緊對港政策。由「西環治港」到「白皮書」、人大「八三一」決定,中共對香港的施壓可謂有增無減。港人「有冤無路訴」,「雨傘革命」於是成為一個全面爆發的契機。

「雨傘革命」期間,金鐘、旺角佔領區不時有一把年紀的老年人在街頭呼喊「打倒共產黨」,且訴說著當年如何「游水落香港」。革命過後的「重光紀念日」,一批前國民黨黨員、老兵發起示威遊行,期間蔣委員長的肖像被高舉,與年輕一代在西灣國殤紀念墳場悼念英聯邦守軍相映成趣。這反映著什麼呢?反映「雨傘革命」再度燃起香港人的「反共」意識。「反共」意識本來在香港一直存在,深植於香港歷史之中,只是主權移交後未曾表露。「雨傘革命」的爆發,一下子令它重現久違了的光茫。

解殖

自從蘇共解體後,共產主義浪潮逐漸冷卻。「雨傘革命」於去年才大規模爆發,這是遲來的「反共」呼聲。同樣道理,「解殖」於一戰結束後已彌漫英國各殖民地,香港則在去年才揭櫫「抗殖反篩選」,這是遲來的「解殖」訴求。

香港過去未有出現強烈的「解殖」訴求亦有原因可尋。首先,英國從不直接干預華人的生活,摧毀華人固有的文化,反而傾向與華人領袖合作,保存香港的傳統文化。其次,英國在香港進行了不少現代化建設,發展商品及市場經濟,且奠定優良的法治傳統。其三,英國並未將大量英國人移殖至香港。

近年「解殖」呼聲不斷,更多是源於:

(1) 中聯辦干預香港內部事務日趨明顯;

(2) 大量新移民被中共批准遷入,對香港的房屋、教育、醫療各方面造成沉重的負擔;

(3) 港共政府的官員、警務人員一律偏袒大陸新移民;

(4) 英治時期留下的建築物、良好制度、核心價值、語言被中共用各種方式摧毀消滅。

「雨傘革命」不只爭取「真普選」,更是希望透過建立一個民選政府,堅守香港的民主、自由、人權、司法獨立等核心價值,反對人治、貪污、官商勾結,以及一面倒的靠攏大陸。簡單而言,即是「去中國殖民化」。

結語

「雨傘革命」在世界歷史上是必然要發生的,僅借鄧小平一番說話以結束全文:「這場風波遲早要來......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只不過是遲早的問題,大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