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1日 星期六

經濟發展

英法聯軍之役後,香港經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鴉片與轉口貿易

且說《天津條約》規定增開牛莊、登州、淡水、九江等地為通商口岸,吸引不少外國人借道香港前往內地經商。

加上鴉片得以合法輸入中國,香港的鴉片貿易於是蓬勃發展。歷史學者文基賢 (Christopher Munn) 曾經指出:

鴉片貿易和香港顯然密不可分,探討這個殖民地早期的歷史,幾乎不能不提這種毒品:這個殖民地之所以建立,就是因為鴉片;它能撐過早期的艱難歲月,也全仗鴉片;此地的重要商人全靠鴉片致富,政府也依賴高地租和其他由鴉片貿易造就的收入來維持運作。

鴉片為香港政府帶來龐大的財政收入,這情況直至 1941 年才有所改變。

除了鴉片貿易,香港亦從外地輸入棉織品,對外出口絲綢、茶葉。香港全面發展成為轉口港,可謂肇始於此一時期。

當然,一個完備的轉口港,不能缺乏相關的基礎建設和配套。港督羅便臣於 1861 年率先通過「港口與海岸法案」,收緊對帆船和港口船隻的管制,以確保港口秩序井然。1862 年,香港政府更於銅鑼灣興建避風港,避免停留在香港的船隻因突如其來的狂風暴雨而遭受人命、財物的損失。

香港政府致力改善港口設施及管理的同時,「省港澳輪船公司」早已在 1860 年成立。1863 年 7 月,怡和洋行、鐵行輪船公司、德忌利士洋行等幾家船東合資成立「黃埔船塢」 (又名「九龍船塢」,因收購了廣州黃埔的柯拜船塢和修理廠而得名),由蘇石蘭 (Sir Thomas Sutherland,1834 年 - 1922 年,蘇格蘭人,當時正任職鐵行輪船公司駐港監事) 出任主席。輪船公司、船塢次第成立,推動著香港輪船修造業的發展,配合碼頭、貨倉的落成啟用,轉口貿易逐漸成為香港經濟的主要重心。

「香港商會」成立

為了逃避英法聯軍的戰火,不少洋行紛紛將業務遷至香港。

在外資林立下,「香港商會」於 1861 年 5 月 29 日正式成立。

「香港商會」的成員主要為歐籍商人,故其又名「西商會」。它的宗旨包括:

(1) 促進香港貿易和工業的發展;

(2) 收集香港工商界的意見,必要時向港府反映;

(3) 接受港府的咨詢。

「香港商會」成立以來,不時影響港府的施政,由此可見它的重要。

港府收入增加

羅便臣在任期間,港府收入顯著上揚。1865 年,港府總收入高達 175,717 英鎊,比 10 年前增長超過 10 倍。

儘管獲得九龍半島南部令香港總體人口大幅增加 (香港總體人口由 1860 年的 94,971 人增加至 1861 年的 119,321 人),羅便臣卻透過增收商業登記牌照費和印花稅,開拓更多財源,以維持收支平衡 (另外,差餉收益亦因人口增加而有所提升)。

張連興說:

香港內部,苛稅雜捐層出不窮,稅收逐年增加......香港華商對於當時的稅收制度,深感不滿,認為這是「無貨不捐」,難以忍受......1865 年,歐洲的經濟危機影響到香港市場,商業蕭條,稅收減少,於是港英政府通過了「印花稅案」。商人雖然竭力反對,但當局仍強制執行。

這或許是事實。可是,從另一角度看,羅便臣之所以推行一系列開源政策,其似乎並非為了「殘民以自肥」,而旨在解決由人口增加所帶來的政府開支大幅上升的問題。據此,羅便臣的做法未嘗不是情有可原。

結語

經過羅便臣的管治,香港已經覓得發展經濟的大方向。

「香港商會」的成立,除了推動香港的貿易和工業發展外,更重要是有助港府修正各項經濟政策,使之更能保障工商界的利益。

至於港府收入維持在可觀水平,這意味著香港能夠擺脫開埠初期的困窘,於未來更具自主性。

[主要參考資料]

1. 張連興,《香港二十八總督》。

2. 高馬可 (John M. Carroll),《香港簡史》(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