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0日 星期二

抗爭日趨偏激,港共政府有責

週日 (3 月 8 日) 的反水貨客行動引發軒然大波。事緣參與行動的抗爭人士一度出現過激的行為,包括:

(1) 誤認一位老人家為「水貨客」,將他推倒在地。

(2) 指罵一對內地母女,引發女童的母親破口大罵,女童受驚哭泣。

(3) 腳踢疑似「水貨客」的行李箱。

各界紛紛譴責抗爭人士擾亂社會秩序,破壞香港治安。可是,另一邊廂,多位支持抗爭的人士卻先後撰文,辯解抗爭人士的做法合理,社會各界之譴責荒謬。「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大家各執一詞,互不相讓,香港社會撕裂之嚴重,可謂前所未有。

姑勿論誰對誰錯,更重要是,我們應該問:為什麼香港人 (特別是年青一代) 如此痛恨「水貨客」,對內地人如此抗拒?

香港過去一直積極發展旅遊業,有「購物天堂」的美譽,其理應不會排拒外來的顧客。然而,自從港共政府實施「自由行」政策,以及批准「一簽多行」後,內地來港旅客人數大增。這些旅客一方面使香港人原有的狹小生活空間更顯擁擠,一方面因文化水平低劣而經常與香港人發生衝突。尤有進者,部份內地來港人士主要從事走私水貨活動,「搶奶粉,搶金莎」,拖篋橫行,肆無忌憚。港人眼見熟悉的文具店、茶餐廳、士多一間接一間倒閉,代之以金舖、藥房。「水貨客」散貨後的紙皮滿街,卻無人清理。其於是按耐不住,向政府提出訴求。不料政府,要麼不聞不問,要麼用武力打壓。當投訴無法透過正常渠道起作用,民怨累積而急待消解,這必然令港人的心態日趨忿激,各種憎恨「水貨客」、排拒內地人的言論和行為,由是產生。

當然,從「人本主義」的角度看,抗爭人士的所作所為,或表現出對他人的不尊重 (視他人為實現抗爭目標的手段),難免遭人非議、批評。可是,大家不要忘記,抗爭者的極端行為乃是由港共政府一手造成的!這是港共政府管治失效,漠視民意的產物!只知責難民怨的表徵,卻不去探尋民怨背後之根源,這不僅是無知,而且對抗爭者的苦況亦未能充分體恤。

「解鈴還需繫鈴人」,迫使港共政府改善管治質素,回應市民的訴求,這才是當務之急。否則,只知批評、譴責,更大規模的偏激事件仍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