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0日 星期二

「退聯」是「去中國化」的一種表現

自從「港大學生會」成功透過公投退出「學聯」後,其他八大院校的學生會紛紛成立「退聯關注組」,爭取脫離「學聯」獨立。

關於「退聯」風潮熾烈的原因,坊間有不同的說法。可是,我個人認為,在芸芸眾多的講法中,梁辰央的分析可謂最能夠一步到位,切中「學聯」的要害。

在<退聯獨立,告別中國>一文中,梁辰央開宗明義說出了「學聯」的本質和「退聯」的意義:

學聯領導香港本土民主運動,卻苦苦執迷建設民主中國,大中華思維殘而不去,抗赤之際通番賣港,倒行逆施,竟然要求加快審批超齡子女來港,配合大陸人口南下殖民,陸沉香港,是徹底背離港人利益,更叫雙學信徒無所適從。退聯派發起公投自決,來勢洶洶,可惜將學聯弊病過度限於體制之害,而忽略癥結所在。退聯公投作為抵制學聯的行動,不應只求選舉體制的改革,也不是純粹追究決策的責任,而是要從根本價值為學聯徹底去毒,如此一來,退聯公投就不單止是不滿學聯的迂腐體制,更是質疑它的大中華舊路,成為一場公然挑戰香港人既有愛國情感的學界公投運動。

回想「九二二罷課」當日,「學聯」之所以能夠得到不少大專生支持,主要原因是:他們高呼「抗殖」、「命運自主」等口號。「抗殖」其實已經暗示香港現在被一個外來的政權殖民,此一外來政權自然就是中共。至於「命運自主」,這根本預設了香港人為一命運共同體,與港大《學苑》的「香港民族」觀點遙相呼應。我們不妨說,「學聯」在 928 前後的空前成功,全賴他們以「捍衛本土,抗拒中華」的立場為歸宿。

可惜的是,隨著佔中三子、泛民主派、社運「老鬼」(俗稱「左膠」) 的介入,「學聯」逐漸背離原有立場。先有乞求和林鄭等人的對話,再而打算「上訪」李克強,請中央給予港人「真普選」。猥自枉屈,令人不堪入目。「雨傘革命」淪為「雨傘運動」,名不正言不順,自貶身價,加上周、岑諸君大放厥辭,此終令民心向背,「退聯」蔚然成風。

歸根究底,點燃「退聯」的火種莫過於:「學聯」之死守大中華立場。要緩和「退聯」浪潮,本來亦應該從此處入手,方為上策。奈何一眾「保聯」人士愚不可及,不但未有及時更新「學聯」的根本立場,反而說什麼「中共最高興」、「退聯後又怎麼樣」。冷嘲熱諷式的謾罵,根本無助於解決問題。而他們寧死也不願談及 / 承認「學聯」的立場有問題,這是因為:他們也是大中華派!

其實,「退聯」不只是退出一個專上學生聯會這麼簡單,它同時是一種表態 - 表達我們質疑大中華舊路 (相信「中國有民主,香港才有民主」,謂之「大中華舊路」,亦即「民主回歸論」),捍衛香港本土權益的立場。這種「去中國化」的精神,早在「九二二罷課」已經出現,與七十九天的街頭佔領亦是一脈相承的,「退聯」只是它的其中一種表現而已。

不過,有一點值得注意,無論是八大院校的學生組織,還是梁辰央本人,他們的「抗拒中華」、「去中國化」僅限於政治層面 (即反對中共管治,以及「民主回歸論」),並未進至文化層面。他們似乎並未覺察到中國傳統的思想、歷史乃中共得以竊國的「幫凶」(這觀點唐君毅一早已經提出,見《人文精神的重建》),要反「共」必先反「中」(不是連根拔起的反「中」,而是不以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建構現代文明國家之根本)。這略嫌美中不足。

最後,謹引錄我近日在面書上的一段留言,以結束全文:

脫離中國是一定的,問題是我們只脫離「政治上」的「中國人」身份,還是連「文化上」的「中國人」身份都要棄掉。辰央在文中未有明言,但這是一個大問題,不得不辨。

近日有主張香港歸還台灣,或者決定離港遷台的香港人,他們之所以有這些想法,全因為自己放不下「文化上」的「中國人」身份。他們認為,台灣傳承著中國傳統文化,香港歸台 / 自己遷台乃順理成章的事。殊不知當年新儒家學者牟宗三先生早已說過:自己只是客居於香港,根本不屬於這裡 (參看亞洲電視的訪問片段),錢穆先生亦然 (否則他不會遷居台灣)。根本上,所謂中國歷史、中國文化、中國文學,通通都是作「客」的歷史、文化、文學,情況如同英國歷史、文化同文學。它們是不可以越俎代庖,成為香港之「主」的。香港有自己一套歷史、文化、文學!只是礙於過往教育制度利用考試對大家潛移默化,大家才習以為常,以為中國歷史、文化、文學對我們的個人身份構成很重要,非拋棄不可。其實,真相何來如此?

當然,我們不否認中國歷史、文化、文學有自身的價值,但為了推廣、保存它們,不惜掩埋香港歷史、文化、文學,這仍是「賣港」的作為,哪怕你在政治上不是「投共」!

要拯救香港,一定要跟中國說再見,不只在政治上,還要在文化上、思想上,將中國歷史、文化變成眾多歷史、文化選擇的其中一種,參考與否,悉隨尊便,此之謂「去中國化」!

「抗拒中華」、「去中國化」必發展至此才告完成。這是我的立場,也是我對未來香港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