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7日 星期五

管治失效,頻臨崩潰:論「桂林夜市」事件

新春期間,「桂林夜市」一度成為時政焦點。且說每逢年廿九至年初三,深水埗桂林街一帶即會聚集不少流動熟食小販檔,做做生意,搵口飯吃,被稱為「桂林夜市」。這種「無牌小販」隨處擺賣的現象,在 97 主權移交前本甚常見,誰沒有光顧過街邊的流動熟食檔?儘管港英政府當時已不斷以「市容健康」為理由加強對「無牌小販」的監管,有關當局在具體執法時始終是「隻眼開,隻眼閉」。「無牌小販」因而在英國人「法律不外乎人情」的靈活管治思維下,享有一難得的生存空間。

然而,隨著 97 主權移交,英人遠去,這套優良的管治思維在香港銷聲匿跡。新上場的宗主國-中共,其開國「導師」毛澤東曾說過:「千古猶行秦法政」,暗示先秦商、韓等人的法家思想乃中共施政的指導方針。這一方針至今仍然未變,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去年高度強調「依法治國」,即為明證。法家思想一大特色是:「法」乃統治者管治的工具,它適用於所有被管治的人,卻不適用於統治者本身。這容易衍生兩種情況:

(1) 被管治者一旦違「法」 (即使出於為生 / 善良的動機),他們必須受到嚴懲。

(2) 統治者本身可以不斷違「法」,因「法」本來是為了方便他的管治而設。

中國人民過去飽受嚴刑竣法之苦,天子肆意妄為而不受法制上的約束 (士人非議、宰相進諫不屬於法制上的約束,只是起著制衡作用的朝堂風氣、社會風氣),這與中國歷代多少採用法家思想作為施政方針有密切關係。

中共厲行法家式管治,以致「城管」處處,貪官眾多。香港落入中共傀儡政權之手後,原來「隻眼開,隻眼閉」的靈活管治手腕被「一律繩之以法」的僵硬、死板作風取代。「桂林夜市」今年遭受食環署及建制派特別的打壓,這只是反映上述轉變的冰山一角。

香港日漸為中共的劣質管治所污染,市民出現相應的心態和行動上的抗拒,這是可以理解的。加上「雨傘革命」無疾而終,民怨未消,急待一個宣泄的出口。這終引致「本土民主連線」等組織落區捍衛「桂林夜市」,阻止食環署掃場。奈何港共政府對箇中原委不作審視,只知用心理嚴重受創的「差佬」協助食環署清場,拘捕支持「桂林夜市」的市民。當問題一再累積而不獲處理,港共政府勢必步向管治崩潰的邊緣,「民變四起」只是早晚的事。

其實,不論是「水貨問題」,還是「桂林夜市」的問題,都是港共政府管治失效的一個側面。「桂林夜市」一度出現支持「藍絲帶」的「無牌小販」被捍衛「桂林夜市」的市民包圍、敵視的荒謬情景,這亦是港共政府一手造成 (「無牌小販」難以為生,自然要掩埋良心,支持港共政府,以換取蛇齋餅粽)。倘若港共政府一如以往,漠視市民的訴求,不增加施政上的靈活性,其只怕注定走上法家祖師商鞅的下場:作法自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