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2日 星期一

論「姊妹學校」計劃的提出:香港教育工作者的勢利、卑劣

消息指周三發表的《施政報告》將首次提出:津貼全港中小學與內地學校結盟成「姊妹學校」,以促進香港中小學生對國情的認識 (每校約有十多萬元)。港共政權為求消滅下一代的反抗呼聲,不惜對各中小學動之以「財」,誘之以「利」,置教育的本意於不顧。其做法實在可恥!

透過給予學校津貼以完成「赤化」「洗腦」教育,這其實並非第一次,而是港共慣常使用的手段。最顯著者莫過於「普教中」。

由於實施「普教中」的學校往往能獲得額外的津貼,讓學校有充足資源聘請更多的人手,校長、管理層普遍歡迎「普教中」,卻不問推行「普教中」背後的理據是否充分、是否具有說服力。他們固然不知「普通話」為北方之胡語,乃唐末五代下歷宋元,粟特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蹂躪華夏文化之鐵證;亦不知廣東「粵語」最接近唐人口音,為華夏語言之正宗。他們所知的,只有眼前種種利益,包括:「普教中」令學校資源增加、有助學生日後在內地就業、提升學校的聲譽,可吸納更多小一學生,避免殺校。教育工作者目光短淺,相繼「為五斗米折腰」,學生自然首當其衝,承受苦果。「粵普夾雜」的奇怪現象因而不斷出現。尤其甚者,這助長了港共的氣燄,促使它繼續以此手段污染香港的下一代。

又隨著時日的推移,學生「習非成是」,其竟以講普通話為光榮,粵語為羞恥。年長一輩稍為不懂普通話的正確發音,反被嘲為「唔識字」、「失敗」。香港本土語言之消亡,香港的教育工作者根本是罪魁禍首,不可原諒!

何秀煌有一篇文章<從通識教育的觀點看-文明教育和人性教育的反思>,其中提到「教育畢竟仍是種良心事業」,這可謂對香港教育工作者的「當頭棒喝」。教育從來不是用來拿取個人利益的,也不是政治維穩的工具。教育是一門志業,「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孟子語)。今天港共政府乘教育工作者之勢利、卑劣,推行所謂「姊妹學校」計劃,置莘莘學子之美好校園回憶、錦繡的人生前路於不顧,這注定沒有好下場。至於香港的教育工作者能否從過往的習氣中覺醒,將是下一代會否被徹底染紅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