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4日 星期五

「雨傘革命」下,港人創意澎湃

自從「雨傘革命」遍地開花以來,儘管佔領人士小心翼翼應付各方襲來的「清場」行動,旺角、金鐘、銅鑼灣的佔領區卻彷如藝術展覽場所,表現出香港人無限的創意。小至路標、網上流傳的可愛卡通,大至關帝廟、聖法蘭西斯小教堂、雨傘人像等,包羅萬有,令人目不暇給。有外國傳媒更專程製作特輯,介紹各佔領區的藝術品,香港「文化沙漠」之惡名,經此一役可謂一掃而空。

尤有進者,一群有心的、名為「香港蜘蛛仔」的攀山愛好者,於10月23日手持「我要真普選」的直幡,登上獅子山,將直幡垂掛於獅子山外壁,以示爭取「真普選」乃香港人的「新精神」。箇中經過被拍成短片,配以革命主題曲「海闊天空」,動人心弦。短片一經瘋傳,支持佔領的人大為震奮,猶如打了一支強心針。即使是反對佔領的人,亦不禁放下成見,對垂掛直幡之舉大為讚賞,稱許其具有創意。直幡後來又被網民聯想為中國道教常用的符咒 (主要用來驅邪治鬼),貼於 689 等人面上,大量改圖因而在網上出現。

何以「雨傘革命」下的香港人如此創意無限呢?「互聯網發達」固然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可是,創意不只需要「硬件」,更加需要「軟件」。所謂「軟件」,即是香港人的創意思維,以及激發其創意思維充分彰顯的機緣。

一直以來,香港的教育制度皆重視考試、背誦,反對刺激學生思考。學生大學畢業後,進入階級分明的各行各業工作,吃盡苦頭。稍一得志,已是五、六十歲之事,大權在握,反玩弄起新人來,竟忘記了當初那少不更事、極富創意的自己。一代一代香港人在留有滿肚子遺憾之下撒手人寰,香港因而失去了創意,變成著重紀律、效能的「知識型」經濟體。

港共政府近年雖然積極推動「西九文化區」,但香港人的創意思維既被抑壓,「軟件」隱沒,其不得大成果可以想見。香港不是不能發展創意產業,觀乎六七年代本土製造的玩具之多元化可知,但關鍵在於:香港人的創意思維必須重新恢復。這需要一個機緣作為觸媒。

「雨傘革命」恰好有資格充當這一機緣。

自從「雨傘革命」展開以來,香港人利用對自由、民主的堅持,對抗眼前的日常生計;利用單薄的雨傘,對抗差佬強大的胡椒噴霧、催淚彈;利用赤誠的良知,喚醒差佬墮落的靈魂;利用永不言敗的衝前決心和鮮血,迎擊差佬的鐵棍、暗角打人。如此種種場景,本身即帶有鮮明的對比,極富創作價值,值得大書特書、大畫特畫。

加上為了穩固佔領者信心、爭取外籍人士的支持,佔領人士各出其謀,用盡不同的新媒體 (如面書、Youtube、網台),將新奇有趣的圖片、影像、行為、建築向全世界展示。外界驟見香港這一「文化沙漠」「久旱逢甘露」,於是大規模報道。佔領者眼見目標能夠達到,又再積極「度橋」,創意思維至此遂一發不可收拾,作品、行動「日新又新」,繁盛之氣象乃超出大家的預期。

根據民族文化史觀,當一個民族 / 國家走向倡盛 / 復興時,其各方面 (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宗教等) 必同時步向繁盛。用一個生動的比喻說,就是當一條屍體「還陽」時,其手腳必有如在生時的顫抖一樣。香港人創意思維的表現是「手足顫抖」,「雨傘革命」則猶如「還陽」之歷程。這是香港重生的標誌、表徵,象徵已死去十七年的香港重新恢復生命力。

當然,有人或會說,隨著「雨傘革命」日衰一日,香港人創意澎湃只是「迴光返照」,不能持久。

不過,即使如此,這已令我們香港人感到驕傲。何況,直幡會否流為當年「青天白日」旗的下場 (「反共」失敗,國民黨宣傳及統戰部門於主權移交後撤出香港),這完全取決於香港人自己。我相信,更多香港人能夠藉著這些徵象認清「雨傘革命」的真相,歷史決不會重演。

最後,讓我們發揮自己的小宇宙,做一個有創意的香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