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9日 星期二

四、定、慧一體,與「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就<定慧品第四>的內容而言,其可分為兩大部份:

第一部份:論述定、慧一體。

第二部份:析述「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之法旨。

師示眾云: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

此慧能論定慧。慧能認為,定與慧乃一體之兩面,不可將二者強作區分。俗人強把定慧分開,此只反映他們「口說善語,心中不善」。

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此慧能用燈光為比喻,以講明定慧之一體。其又反對世人用「諍」(即言說思辯法) 講定慧,以為這做法同「迷人」無異。

師示眾云: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淨名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

上文說「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的人才會將定慧兩分。可是,如何才可把令自己看到定慧原是一體?慧能於此給出一個方法:「一行三昧」。何謂「一行三昧」?慧能解釋:「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簡言之,即於日常生活中彰顯般若智,本乎真常心行事。欲令般若智彰顯,關鍵則在「於一切法勿有執著」。慧能強調,倘若世人執著「一切法」,包括「一行三昧」,此不但無法令般若智彰顯,亦使自己同於「無情」,陷入「障道」。

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此慧能主張「心不住法 (即不執著、依戀於各種現象)」。

他又反對一昧教人靜坐觀心,以為迷人不知,易生大錯。

師示眾云: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知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後世每以慧能主張頓悟,實則不然。

按照慧能的看法,「人性自有利鈍」,故此,教法亦應有頓漸,以「因才施教」,令人「自知本心,自見本性」。就教學之目的同為「自知本心,自見本性」而言,頓、漸教本無差異,慧能因此說頓漸乃依假名而立。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禪宗之思想,可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為其核心內容。

現在,我們先分析「無念」、「無相」、「無住」的具體內容。

(一)「無念」

所謂「無念」,不是指人當消除一切經驗意義之念頭,其只是要人消去對萬法之種種依戀、執著、不捨,從而達至清淨、無苦。

(二)「無相」

所謂「無相」,不是直以此世界為空無。人能做到承認現象世界的紛亂雜陳的同時,卻不以現象世界之種種分別為真的分別,此之謂「於相而離相」,即是「無相」。

(三)「無住」

「無住」者,無所滯留、窒塞也。人能不為種種經驗念頭所纏擾,心無罣礙,即是「無住」。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諸相,則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

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自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

綜合上文,「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之確義可被分析如下:

(一) 無念為宗

慧能認為,人心倘若執著、滯窒於一境 (即「於境上有念」),一切邪見、塵勞妄想便從此而生,無法斷止。故此,人要成佛、得解脫,其必不可於境上有所執,「無念為宗」乃依此而立 (不過,「無念」不是要斷絕一切經驗意義之念頭)。

(二) 無相為體

這主要是就「真如」(客觀地講是佛性,主觀地講是般若智) 而言。

「真如」遍現為一切相,卻又能外離一切相,以維持自身之清淨。這即是「以無相為體」。

(三) 無住為本

於各種現象上,念念無所執著、不捨,無所繫縛,此乃成佛之要道,故曰:「以無念為本」。

值得注意的是,「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乃同一工夫之三面,吾人切勿將三者視作三種截然不同的工夫也。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此慧能進一步闡釋「無念」之內涵:

(一) 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其如本性。

(二) 真如是無念之體,無念是真如之用。

(三) 「無念」不是起自眼耳鼻舌,而是起自真如自性。

(四) 當真如自性生起「無念」的時候,六根 (即眼、耳、鼻、舌、身、意) 雖有見聞覺知,真如自性卻不受之染污,所謂「真性常自在」。

慧能對「真如」的理解 (將「真如」視作能活動之心,心、性是一),明顯有別於「唯識宗」,而近於「起信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