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四十九、再征吐蕃

唐室雖仍可持餘威鎮攝西域諸國。

(上元二年,公元六七五年)春,正月,丙寅,以于闐國為毗沙都督府,分其境內為十州,以于闐王尉遲伏闍雄為毗沙都督。(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對於吐蕃,態度強硬。

辛末,吐蕃遣其大臣論吐渾彌來請和,且請與吐谷渾復脩鄰好;上不許。(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但吐蕃日趨強大乃不爭的事實。

閏月,吐蕃寇鄯、廓、河、芳等州,敕左監門衛中郎將令狐智通發興、鳳等州兵以禦之。(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高宗初以防禦為計,但效果不大。終於,其在儀鳳元年(丙子,公元六七六年)決定派洛州牧周王顯、并州大都督相王輪(即殷王李旭輪,其先後被改封為豫王、冀王、相王,又改名為李輪),分別率領劉審禮、契苾何力等人,出兵討伐吐蕃。

己卯,詔以吐蕃犯塞,停封中嶽。乙酉,以洛州牧周王顯為洮州道行軍元帥,將工部尚書劉審禮等十二總管,并州大都督相王輪為涼州道行軍元帥,將左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等,以討吐蕃。(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惜乎二王竟不行。

二王皆不行。(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吐蕃寇掠持續。

(儀鳳元年)秋,八月,乙未,吐蕃寇疊州。(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當時有一杜孝昇,負責鎮守扶州之臨河鎮。其後來被吐蕃所擒,卻不肯為吐蕃遊說松州都督武居寂投降。

(儀鳳二年)五月,吐蕃寇扶州之臨河鎮,擒鎮將杜孝昇,令齎書說松州都督武居寂使降,孝昇固執不從。(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吐蕃退兵,孝昇更領餘眾抵抗吐蕃。高宗欣賞孝昇之忠心耿耿,其於是詔用孝昇為游擊將軍。

吐蕃軍還,捨孝昇而去,孝昇復帥餘眾拒守。詔以孝昇為游擊將軍。(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由於二王不願出戰,高宗徙周王李顯為英王,更名李哲,改命劉仁軌鎮洮河軍,出擊吐蕃。

(儀鳳二年)秋,八月,徙周王顯為英王,更名哲。命劉仁軌鎮洮河軍。冬,十二月,乙卯,詔大發兵討吐蕃。(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早在儀鳳二年(丁丑,公元六七七年)年初,劉仁軌已引兵自遼東的熊津返還。

初,劉仁軌引兵自熊津還,扶餘隆畏新羅之逼,不敢留,尋亦還朝。(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劉仁軌鎮守洮河時,每有奏請,多為李敬玄所反對。仁軌對李敬玄漸生怨恨,其於是設計陷害李敬玄。

劉仁軌鎮洮河,每有奏請,多為李敬玄所抑,由是怨之。(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仁軌知敬玄非將帥之才,其於是上奏高宗說:「西邊鎮守,非敬玄不可」,其目的乃是迫使敬玄負上「全軍覆沒」之罪名。

仁軌知敬玄非將帥才,欲中傷之,奏言:「西邊鎮守,非敬玄不可。」(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敬玄請辭不果,被高宗任為洮河道大總管兼安撫大使,仍檢校鄯州都督。

敬玄固辭,上曰:「仁軌須朕,朕亦自往,卿安得辭!」丙子,以敬玄代仁軌為洮河道大總管兼安撫大使,仍檢校鄯州都督。(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李孝逸(淮南王李神通之子)亦率領劍南、山南兵參與討伐吐蕃的軍事行動。

又命益州大都督府長史李孝逸等發劍南、山南兵以赴之。孝逸,神通之子也。(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儀鳳三年(戊寅,公元六七八年)七月,李敬玄奏破吐蕃於龍支。

秋,七月,李敬玄奏破吐蕃於龍支。(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然而,到了九月,李敬玄終為論欽陵敗於青海之上,劉審禮為吐蕃所虜。

丙寅,李敬玄將兵十八萬與吐蕃將論欽陵戰於青海之上,兵敗,工部尚書、右衛大將軍彭城僖公劉審禮為吐蕃所虜。(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劉審禮本來率領前方部隊深入,停於濠所,吐蕃向審禮發動進攻,敬玄懦怯,竟按兵不救,任由劉審禮被攻擊。

時審禮將前軍深入,頓于濠所,為虜所攻,敬玄懦怯,按兵不救。(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審禮戰敗被俘,李敬玄聞訊後,竟狼狽逃走。其據守承風嶺,吐蕃兵士日漸迫近,形勢險峻。

聞審禮戰沒,狼狽還走,頓于承風嶺,阻泥溝以自固,虜屯兵高岡以壓之。(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幸好有一黑齒常之,任左領軍員外將軍。其竟乘夜率領死士五百人襲擊吐蕃軍營,吐蕃軍隊登時潰亂。其將領跋地設逃遁而去,敬玄才得以收拾餘衆還歸鄯州。

左領軍員外將軍黑齒常之,夜帥敢死之士五百人襲擊虜營,虜眾潰亂,其將跋地設引兵遁去,敬玄乃收餘眾還鄯州。(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可憐的是審禮仍未被放還,其兒子們在京師悲痛欲絕,紛紛向高宗請求「入吐蕃贖其父」。高宗於是命審禮之次子入吐蕃。

審禮諸子自縛詣闕,請入吐蕃贖其父;敕聽次子易從詣吐蕃省之。(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然而,審禮已病死,易從悲慟得哭不成聲,其赤腳步行,親負父親之屍首回國。

比至,審禮已病卒,易從晝夜號哭不絕聲;吐蕃哀之,還其尸,易從徒跣負之以歸。(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審禮為國而戰,病逝於異域,此可謂是一忠君之表現。至於其兒子們,亦頗能盡孝,愛惜父親。一忠厚仁愛之家,竟為劉仁軌與李敬玄之私人恩怨所拆散,仁軌雖屢建奇功,但其為人之不光明磊落,於此可見矣(此亦是高宗一朝將領不如太宗之另一證)。

黑齒常之由於擾亂敵營有功,被擢拜左武衞將軍,充河源軍副使。

上嘉黑齒常之之功,擢拜左武衛將軍,充河源軍副使。(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有一婁師德,曾應朝廷「猛士詔」而從軍。李敬玄兵敗後,高宗敕師德收集散亡,唐軍於是復振。

李敬玄之西征也,監察御史原武婁師德應猛士詔從軍,及敗,敕師德收集散亡,軍乃復振。(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高宗後來命婁師德出使吐蕃,師德向吐蕃宣告高宗之心意,為吐蕃分析與唐室對抗之利與弊。終於,吐蕃將領論贊婆為師德所說服,「數年不犯邊」。師德因而升任殿中侍御史,充河源軍司馬,兼知營田事。

因命使于吐蕃,吐蕃將論贊婆迎之赤嶺。師德宣導上意,諭以禍福,贊婆甚悅,為之數年不犯邊。師德遷殿中侍御史,充河源軍司馬,兼知營田事。(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李敬玄等人出擊吐蕃期間,高宗又打算發兵討新羅,為侍中張文瓘所諫阻。儀鳳三年九月,癸亥,文瓘離世。

上將發兵討新羅,侍中張文瓘臥疾在家,自輿入見,諫曰:「今吐蕃為寇,方發兵西討;新羅雖云不順,未嘗犯邊,若又東征,臣恐公私不勝其弊。」上乃止。癸亥,文瓘薨。(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幸好文瓘諫止,唐室才避免了再次陷入兩面戰爭之困局。

而吐蕃雖暫不寇邊,高宗對吐蕃之坐大仍想不出恰當的處理方法,和戰不定。

上以吐蕃為憂,悉召侍臣謀之,或欲和親以息民;或欲嚴設守備,俟公私富實而討之;或欲亟發兵擊之。議竟不決,賜食而遣之。(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