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在版面上寫了「Lolita,Punk
文化會否因人的年齡漸長而被覆滅呢?」一句,我唸了一遍,腦海中只出現了兩個字:「不會。」
是的,一定不會。
Lolita
倒不敢言,Punk
則一定不會,至少它只是會燒得越來越暗淡,直至熄滅,覆滅的可能卻極少,更不會由人的年齡漸長而以至覆滅,這是不盡準確的說法。
我為何敢如此妄言?除了自己是
Punk 的追隨者外,也由於建基於 Punk 本質的分析。
Punk
是什麼?有人說是形象,有人說是音樂風格,也有人說是藝術。可是,他們只是說中了Punk
在各層面的表現模式,實質呢?仍然存放在陰暗無人的密封寶箱中。
就個人而言,Punk 是一種生活的態度,維基百科全書中歸結出數類 Punk
的特徵,包括不抄襲別人創作,追求個人風格、對社會一切不平等現象發聲(如反歧視和反資本主義等)、爭取自由等。這和 hip hop
文化是相近的。
由於這是一種自我、叛逆的表現,需要著無盡的動力,誰可不計付出而願意做這些事呢?當然是青年,故 Punk
可說是年青人的文化。
有了本質,要將本質表現,就要透過不同的形式了,故我們會聽到 post-punk, art-punk
等。
可是,動力是會隨年歲漸長消失的,一個五十歲的老頭,他仍會選擇大聲疾呼嗎?不如摟著美女和金錢過活更好。這或許就是同學的疑問,動力一失,文化失去了支持,自然被覆滅得屍骨無存。
但有人辭官歸故里,也有人連夜趕科場,一群人投身建制中,自然也有新人出現建制以外,對建制的不平等加以抨擊。去舊迎新般,Punk
這種次文化何來有被覆滅的一日呢?
不過,不被覆滅不等於不日漸暗淡。
僅就香港而言,父母多不欲兒女參加政治活動,又多願他們從事商業金融多於文藝活動。曾有一老師言他被派大學中文系,全家皆唉嘆不已。
表達方式、動機均被削,後繼的人漸少,火把自然暗淡。還有,人大多是敵不過物質誘惑的,一旦出現大量的金錢於眼前,多堅決也即成徒然。
前鋒陷落,後繼無人,Punk
雖不覆滅,卻是暗暗消失中。消失原因也不是因人的年齡,而是外在因素(環境)使然。
一直以來,反叛被形容為貶義詞,政府不愛,家長也不愛,但他們不過是從小處看,能不滿自我靈魂被奪、生活方式單一化、世界人性之荒謬,這種反叛卻是正面的,世界才真正的有進步,Punk
才有不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