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有一<誡子書>,據說是臨終前寫給兒子諸葛瞻的家書。然而,細讀其中文字,再比對諸葛亮一直以來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不難發現這篇作品有杜撰虛構的成分,極有可能是出於道家信徒之手。以下且作簡單分析。
<誡子書>全文如下: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志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值得注意是:
1. 以靜、儉作為君子修身立德的手段;
2. 強調澹泊、心境寧靜的重要性。以靜作為學習的先決條件,以澹泊成就對學習的堅持和執著;
3. 才指後天學習而得的才能;
4. 對好逸惡勞、自然情感予以節制。
諸葛亮<前出師表>: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君子、小人之分出自《論語・述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對劉備知遇之恩感激,為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仁心的展現,是一種道德性情的流露。據此已知諸葛亮是儒家踐行者。
<後出師表>: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
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覩也。
「漢賊不兩立」是君子、小人之分的變奏。不看重成敗得失,只問自己有無盡力,此乃孟子「義命分立」。
<又誡子書>:
夫酒之設,合禮致情,適體歸性,禮終而退,此和之至也。
主張性情流露要符合禮節,與孔孟一脈相承。
諸葛亮既為儒臣,儒家怎麼看修身、成德、學習等?
a.《荀子・脩身》:
見善,脩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惡也。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
b.《中庸》: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c. 《論語・述而》: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d. 《論語・里仁》: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e. 《荀子・解蔽》: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心未嘗不臧也,然而有所謂虛;心未嘗不兩也,然而有所謂壹;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謂虛;不以所已臧害所將受謂之虛。心生而有知,知而有異;異也者,同時兼知之;同時兼知之,兩也;然而有所謂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心臥則夢,偷則自行,使之則謀;故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未得道而求道者,謂之虛壹而靜。作之:則將須道者之虛則人,將事道者之壹則盡,盡將思道者靜則察。知道察,知道行,體道者也。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
扼要言之,君子修身,依靠的是知善知惡,以及為善去惡的能力,還有要懂得親師取友。靜反而不是修身重點。另外,保持羞恥之心,時刻自我反省,也對修身很重要。至於明志,非靠恬靜平淡、不慕名利,而是對仁心的篤信與服膺。以靜作為學的先決條件,獨荀子有此想法,卻不見於其他儒家典籍。
受儒學薰陶的諸葛亮竟寫出迥異於儒家思想的誡子書,這是相當可疑的。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竊以為來自西漢《淮南子・主術訓》「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又《淮南子・主術訓》論修身,提到「君人之道,處靜以修身,儉約以率下」。《淮南子・俶真訓》有「靜漠恬澹,所以養性也;和愉虛無,所以養德也」。有趣的是,《淮南子》是不折不扣的道家書籍,見以下證據:
I. 人性安靜,而嗜欲亂之。(《淮南子・俶真訓》)
II. 君子齋戒,處必掩,身欲靜,去聲色,禁嗜欲,甯身體,安形性。(《淮南子・時則訓》)
III. 夫全性保真,不虧其身,遭急迫難,精通於天。(《淮南子・覽冥訓》)
IV. 老子曰:循性而行謂之道,得其天性謂之德,性失然後貴仁義,仁義立而道德廢,純樸散而禮樂飾,是非形而百姓眩,珠玉貴而天下爭。(《淮南子・上禮》)
講保持清靜,不要放縱欲望,全身保命,視仁義禮樂為道德衰微之標誌,甚至援引《老子》(《道德經》) 以加強說服力。《淮南子》道家色彩濃厚,顯而易見。
<誡子書>遣詞用字乃至思想內容皆與《淮南子》相似,因此不排除其出自道家之手。要之,謂<誡子書>是諸葛亮個人的作品,未免與事實不符。
成長《亂世來鴻:書信里的三國往事》:
這封書信不見於《三國志》等正史,首見於唐朝編纂的類書《藝文類聚》二十三卷,題作《誡子》,互見於宋朝《太平御覽》四百五十九卷,僅將「慆慢」改為「淫慢」
<誡子書>果真是諸葛亮所作,可思過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