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1日 星期日

曾樂彤用電音舞曲宣揚單身不會死

曾幾何時,電音舞曲在香港流行曲佔有一席之地。大約千禧年前後,伴隨 Rave Party 熱潮的興起,黎明、鄭秀文、陳慧琳紛紛發表電音作品。今天仍會聽到的《失憶周末》、《大日子》、《眼睛想旅行》、《煞科》,都是那個年頭的大熱之作。而雷頌德,因為主力創作黎明、陳慧琳的舞曲,慢慢為大眾所認識。

不過,隨著搖頭丸肆虐,有關當局禁絕 fing 頭場,Rave Party 走向式微,連帶電音舞曲亦變得邊緣化。二十多年來,香港出現過不少跳唱歌手,但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舞曲,屈指可數。筆者只知黃伊汶轉型跳唱後,2008 年推出《The Groove In Me》專輯,其中《渴求》、《避忌》兩曲,算是難得的水準之作。作曲人楊振龍又名 Jamaster A,是著名 DJ 好手。惟 Emme 淡出樂壇,曇花僅只一現。

事隔多年,電音舞曲再現,竟是曾樂彤的最新個人作品《單身不會死》。曾向來給人乖乖女的形象,斯文美女,似與電音隔隔不入。事實上,許多女歌手不願唱這類歌,主要是怕自己辛苦經營的健康形象被毀於一旦,擔心聽眾誤會自己是夜場常客。

不過,細味《單身不會死》歌詞,「If he caused you pain, just quit the game」、「來恭喜,新世紀單身不會死」、「你可以洩氣,切記別求其」,鼓勵各位女士告別有毒的情愛關係,擁抱自信幸福的單身狀態。其並無任何不良意識,反而來得相當正面積極。以迷幻電子節拍弘揚單身萬歲,廣東歌中更是絕無僅有。

歌詞中英夾雜,富有特色。音樂上,迷幻電子搭配喃喃自語的說唱,識途老馬必然會想到九十年代英倫電子音樂組合 Faithless。這隊由 Maxi Jazz 領軍的組合,留下《Insomnia》、《Not Going Home》等經典。《單身不會死》具有英式舞曲的氣息,完全值得嘉許。

宣傳方面,找來好友戴祖儀、Lolly Talk 的劉綺婷合跳 dance cover,增加回響,恰到好處。暑天迎來曾樂彤用心製作的舞池精品,一新香港樂壇耳目,份外透心涼。

2025年8月30日 星期六

及時行樂 (30-08-2025, 新舊歌合集 / 狂想 Serenade 單曲簽售 live 感想 / Rinka《Tiger》Cover 短評)

1. Kowloon K – 一場春夢

2. 晚安莉莉 – 如果花火可不消散

3. Yui – Good-bye days

4. Soler – 翻天覆地

5. Soler – 失魂

6. Soler – 海嘯

7. 狂想 Serenade – ピノキオ / Pinocchio

8. Kaleidoscope – 星光旅程

9. Kaleidoscope – 星光萬花筒

10. 梁詠琪 – 星夢情真 (Kelly Chen 陳慧琳Season 2 萬人結界演唱會廣州站現場版)

11. Rinka @ 乙女新夢 – Tiger (原唱:HANA)

12. Oasis – Let there be love

13. 張敬軒 + 容祖兒 – Shake and Dip (作曲:Teddy Fan + Sinnie Ng @ Lolly Talk)

https://www.patreon.com/posts/ji-shi-xing-le-137680200

2025年8月28日 星期四

洞悉清末新政弊病的儒臣

對於晚清新政,不是所有官員皆贊成,陸潤庠是其中一位主張改革必須謹慎。據《清史稿.陸潤庠傳》:

陸潤庠,字鳳石,江蘇元和人……同治十三年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兩宮西巡,奔赴行在,授禮部侍郎,充經筵講官……潤庠為陸贄後,嘗奏進文集,參以時事,大意謂:「成規未可墨守,而新法亦須斟酌行之。若不研求國內歷史,以為變通,必至窒礙難行,且有變本加厲之害。」

陸贄是唐德宗時期的宰相,以撰寫政論聞名,著有《陸宣公奏議》。陸潤庠家學淵源,加上深受儒學薰陶 (進士出身),其不能對當時政局全無意見。眼看新政進行得如火如荼,舊時的制度、成規被打破,陸潤庠深感憂慮。

他的立場,跟英國保守主義者伯克 Edmund Burke 相似,不是不改,而是要避免過急與激進,且在符合國情、貼近國家歷史發展脈絡下改革。一蹴而就的新嘗試注定令局面越來越壞。

宣統元年,陸潤庠以東閣大學士,充弼德院院長。清末實行憲政,成立弼德院,作為皇帝親臨顧問國務的地方。他同時充毓慶宮授讀,兼顧問大臣。一言以蔽之,他是帝師兼政治顧問,地位舉足輕重。

按照《清史稿.陸潤庠傳》,陸潤庠對當時正在進行的各項新政皆有不滿:

1. 反對新式學堂只學西學,並聘用洋人教授,堅持要保留傳統經學。

    曲阜篤生聖人之地,今新建曲阜學堂,必須闡明經術,提倡正學。若雜聘外人,異言異服,喧賓奪主,將來聖教澌滅,亦朝廷之憂。

    2. 反對取消臺諫只留國會,主張臺諫、國會並存,臺諫補國會不足,排拒異端邪說。

    釐訂官制,宜保存臺諫一職。說者謂既有國會,不須復有言官。豈知議員職在立法,言官職在擊邪。議院開會,不過三月,臺諫則隨時可以陳言。行政裁判,系定斷於事後,言官則舉發於事前。朝廷欲開通耳目,則諫院不可裁;諸臣欲鞏固君權,則亦不可言裁。即使他時國會成立,亦宜使該院獨立,勿為邪說所淆。

    3. 反對盲目重用學生。鼓勵及資助留學未能成就實業專才,只培養出一批抄襲他國法政,妄言改革,不知道德風尚為何物,罔顧本國人情風俗的空談家。更嚴重是催生革命黨人,對朝廷管治構成威脅。

    游學諸生,於實業等事學成而歸者,寥寥可數,而又用非所學。其最多者惟法政一科。法政各國歧異,悉就其本國人情風俗以為制。今諸生根柢未深,於前古聖賢經傳曾未誦習,道德風尚概未聞知,襲人皮毛,妄言改革;甚且包藏禍心,倡民權革命之說,判國家與君主為兩途,布其黨徒,潛為謀主。各部院大臣以為朝廷銳意變法,非重用學生不足以稱上旨,遂乃邪說詖行,遍播中外,久之必致根本動搖,民生塗炭。

    4. 地方新軍無實戰經驗,只知紙上談兵,甚至不願為朝廷鎮壓革命亂黨,反有倒戈相向的意圖。這種貨色的軍隊,不如停辦。

    鎮兵之設也,所用皆未經歷練之學生,韜略則紙上空談,作用則徒取形式,甚至持不擊同胞之謬說。一旦有事,督撫非但不能調遣,甚且反戈相向,其不可用明矣。則莫如停辦鎮兵,仍取巡防隊而整理之。

    5. 用沒有經驗的法官代資深官吏審理訴訟案件,致使黑白混淆,是非顛倒。巡警數目有限,只設於省會及通商口岸,州縣捕役被遣散後,鄉間無法被照管,長此下去,會導致盜賊橫行。不如停辦新式審判,將審案緝捕工作還歸州縣。

    審判之立也,所授皆未曾聽訟之法官,黑白混淆,是非倒置。舊時諳練之老吏,督撫不得用之,散遣州縣捕役,以緝盜責之巡警。巡警無能也,且不過省會及通商口岸有巡警,豈能分布鄉閭?將來必至遍地皆盜,人民無可控訴。則莫如停辦審判,仍以聽斷緝捕歸之州縣。

    6. 諮議局 (相當於省級議會準備機構) 議員不識歷史,妄發議論,地方督撫無法禁絕。假借自治之名,樹立黨羽,開會猶如漫罵,對朝廷亦不尊重,應該暫停。

    諮議局之設也,所舉皆不諳掌故之議員,逞臆狂談,箝制當道,督撫莫能禁之。於是借籌款之名,魚肉鄉里,竊自治之號,私樹黨援。上年資政院開議,竟至戟手漫罵,藐視朝廷。以辯給為通才,以橫議為輿論,蜩螗沸羹,莫可究詰。則莫如停辦國會,仍以言事責之諫院。

    7. 學堂應該恢復學習經史,聘用通經史之教員,避免文化斷絕。學堂亦應該對學生予以拘束,並減低膳學費用以有利貧寒聰穎之士進身。

    學堂之設也,所聘皆未通經史之教員,其沿用教科書,僅足啟發顓蒙,廢五經而不讀,禍直等於秦焚。暑假、星期,毫無拘束,彼血氣未定者,豈不結黨為非?又膳學費百倍於前,致使貧寒聰穎之士流,進身無路。則莫如停辦中小學堂,仍用經策取士。

    今且用表列形式整理陸氏見解。

    清末新政問題建議
    學堂只教西學,用洋人為師恢復講授經史,以通經史者為教員
    留學生把所學生搬硬套到中國不一面倒重用學生
    地方新軍無能,被革命黨滲透停辦新軍,改用巡防隊代替
    現代警政、審判系統存有漏洞停辦西式審判,恢復州縣捕役
    議員妄發議論,正邪意見難分保存臺諫以正視聽,迫不得已停辦國會

    儘管存有守舊心理與主觀偏見,陸氏對清末新政弊病的觀察是深刻的。1911 年武昌起義能夠成功,正是新政衍生的問題未獲妥善解決所導致。

    2025年8月26日 星期二

    楊廣為何被改立為皇太子?

    談到隋煬帝楊廣,大家都會想到他矯情造作,欺騙了父皇及母后,耍手段奪得太子之位。然而,這說法不盡準確。須知道隋文帝及獨孤皇后都是有政治識見及相當閱歷的人,他們決不會因楊廣一時的討好而易儲。事實上,如過去我們所講,楊勇本身存在不少問題,楊廣在這些方面比他優秀,此方是隋文帝廢長立庶的主因。

    細讀《隋書.煬帝紀上》首兩段,楊廣何以優於楊勇,一目了然。

    上美姿儀,少敏慧,高祖及后於諸子中特所鍾愛……上好學,善屬文,沉深嚴重,朝野屬望。

    楊勇率性而為,未有考慮他人想法。楊廣卻不然,善於鑒貌辨色,見機行事 (所謂「敏慧」),城府極深,不隨便表露自己的感情及想法 (所謂「沉深嚴重」)。

    既而高祖幸上所居第,見樂器弦多斷絕,又有塵埃,若不用者,以為不好聲妓,善之。

    「無弦琴」有典故,《宋書.隱逸傳》:「(陶) 潛不解音聲,而畜素琴一張,無絃,每有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楊廣是要在父親面前,塑造淡泊名利、安貧樂道的形象。適值文帝好儉樸,見之自然龍顏大悅。

    另《隋書楊勇傳》有「晉王知之,彌自矯飾,姬妾但備員數,唯共蕭妃居處。皇后由是薄勇,愈稱晉王德行。其後晉王來朝,車馬侍從,皆為儉素,敬接朝臣,禮極卑屈,聲名籍甚,冠於諸王。」「皆為儉素」呼應「樂器弦多斷絕,又有塵埃」,旨在博得文帝歡心。「姬妾但備員數,唯共蕭妃居處」則呼應「不好聲妓」,以爭取獨孤后的稱許。

    和楊勇不寵嫡妻而多妾迥異,楊廣只與蕭妃在一起,蕭妃由隋文帝一手選定。論家世背景,蕭妃出身蘭陵蕭氏,為「梁明帝巋之女」,加上「躬親勞苦」,「性婉順,有智識」,獨孤后見此兒媳,定必想起年輕的自己,由此更添幾分好感,這對楊廣無疑極為有利。

    上尤自矯飾,當時稱為仁孝。

    《隋書》是後來寫成,方知楊廣「矯飾」。在當時來說,楊廣言行體現著仁孝,為活生生的君子。

    楊勇「總統舊齊之地」、跟舊北齊勳舊過從甚密,楊廣卻在平陳、征突厥等戰役擔任行軍元帥,與關隴武將有實質合作。

    八年冬,大舉伐陳,以上為行軍元帥……後數載,突厥寇邊,復為行軍元帥,出靈武,無虜而還。

    對前線將士體恤,尤其得到關隴武將支持,這些都是楊勇所欠奉。

    嘗觀獵遇雨,左右進油衣,上曰:「士卒皆霑濕,我獨衣此乎!」乃令持去。

    楊素是楊廣堅實的盟友,觀其生平事跡,差不多都與疆場結緣,《隋書.楊素傳》:

    及平齊之役,素請率父麾下先驅……素與驍將十餘人盡力苦戰,憲僅而獲免。其後每戰有功……

    ……尋從韋孝寬徇淮南,素別下盱眙、鐘離……行至洛陽,會尉遲迥作亂,滎州刺史宇文胄據武牢以應迥,素不得進。高祖拜素大將軍,發河內兵擊胄,破之。遷徐州總管,進位柱國,封清河郡公,邑二千戶……

    ……上方圖江表,先是,素數進取陳之計……

    ……俄而江南人李稜等聚眾為亂,大者數萬,小者數千,共相影響,殺害長吏。以素為行軍總管,帥眾討之……

    楊廣能結交楊素,亦跟其行軍元帥身份有關。

    二十年,晉王廣為靈朔道行軍元帥,素為長史。王卑躬以交素。

    楊素與高熲本來平起平坐,「代蘇威為尚書右僕射,與高熲專掌朝政」,但開皇十九年 (公元 599 年),高熲失勢,被免官,「仁壽初,(楊素) 代高熲為尚書左僕射」。楊廣取代楊勇成為太子,楊素是始作俑者。

    早在監營仁壽宮時,楊素因督役嚴急,致使民伕死者甚眾。隋文帝追究責任,幸得獨孤后為其說項,楊素才避過一劫。往後的日子,楊素成為獨孤后心腹,高熲對文帝說「陛下豈以一婦人而輕天下!」獨孤后事後竟能知悉,對高熲懷恨在心,扳倒高熲,楊素在此不可能無角色 (《隋書.后妃傳》)。

    正因為獨孤后和楊素站在同一陣線,當楊素建議廢勇立廣,獨孤后表示贊同。此從下列史料獲得證實:

    由是諷上黜高熲,竟廢太子立晉王廣,皆 (獨孤后之謀也。(《隋書.后妃傳》)

    (王曰:「臣性識愚下,常守平生昆弟之意,不知何罪,失愛東宮,恒蓄盛怒,欲加屠陷。每恐讒譖生於投杼,鴆毒遇於杯勺,是用勤憂積念,懼履危亡。」皇后忿然曰:「睍地伐漸不可耐,我為伊索得元家女,望隆基業,竟不聞作夫妻,專寵阿雲,使有如許豚犬。前新婦本無病痛,忽爾暴亡,遣人投藥,致此夭逝。事已如是,我亦不能窮治,何因復於汝處發如此意?我在尚爾,我死後,當魚肉汝乎?每思東宮竟無正嫡,至尊千秋萬歲之後,遣汝等兄弟向阿雲兒前再拜問訊,此是幾許大苦痛邪!」晉王又拜,嗚咽不能止,皇后亦悲不自勝。(《隋書.楊勇傳》)

    時皇太子無寵,而晉王廣規欲奪宗,以素幸於上,而雅信約 (楊約是楊素弟弟)。於是用張衡計,遣宇文述大以金寶賂遺於約,因通王意……約然之,因以白素。素本兇險,聞之大喜,乃撫掌而對曰:「吾之智思,殊不及此,賴汝起予。」約知其計行,復謂素曰:「今皇后之言,上無不用,宜因機會,早自結托,則匪唯長保榮祿,傳祚子孫,又晉王傾身禮士,聲名日盛,躬履節儉,有主上之風,以約料之,必能安天下。兄若遲疑,一旦有變,令太子用事,恐禍至無日矣。」素遂行其策,太子果廢。(《隋書.楊約傳》)

    楊廣收買楊約,說服楊素提出廢長立庶,再而楊素的話得到獨孤后支持,文帝復相信獨孤后及楊素,還有自己對楊勇、楊廣的觀感,於是在開皇二十年 (公元 600 年) 下詔廢太子楊勇為庶人,改立晉王楊廣為皇太子。

    2025年8月24日 星期日

    宣統朝的黨派鬥爭與皇族內閣

    宣統三年四月初十 (1911 年 5 月 8 日),清廷宣佈成立責任內閣,頒行內閣官制。關於內閣的成分,可參考《清史稿.宣統皇帝本紀》:

    戊寅,詔改立責任內閣。頒內閣官制。授慶親王奕劻為內閣總理大臣,大學士那桐、徐世昌俱為協理大臣。以梁敦彥為外務大臣,善耆為民政大臣,載澤為度支大臣,唐景崇為學務大臣,蔭昌為陸軍大臣,載洵為海軍大臣,紹昌為司法大臣,溥倫為農工商大臣,盛宣懷為郵傳大臣,壽耆為理藩大臣。

    據溥儀《我的前半生》憶述,奕劻與袁世凱關係密切。載灃欲殺袁世凱,幸賴奕劻進言,才令袁避過一劫。

    攝政王 (指載灃,光緒帝之弟,溥儀之父要殺袁世凱為兄報仇,雖確有其事,但是被奕劻為首的一班軍機大臣給攔阻住了。詳情無從得知,只知道最讓父親洩氣的是奕劻的一番話:「殺袁世凱不難,不過北洋軍如果造起反來怎麼辦?」結果是隆裕太后聽從了張之洞等人的主意,叫袁世凱回家去養「足疾」,把他放走了。

    溥儀又說:

    奕劻的勝利,則意味著洹上垂釣的袁世凱的勝利。

    那桐、徐世昌和袁世凱的關係,馬建標<「洹上漁翁」- 辛亥年間袁世凱的公眾形象與權勢格局>:

    奕劻與那桐早已被袁世凱所收買,他們與袁世凱的賄賂關係在晚清朝野早已是公開的秘密。(引述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編委會編《晚清宮廷生活見聞》)

    而徐氏與袁世凱有莫逆之交。

    1905 年,袁世凱創建新式警政,保舉徐世昌為巡警部尚書,負責京師治安。徐後來出任東三省總督。至於那桐,除了與袁有金錢關係,亦是袁的兒女親家。儘管內閣出台時袁世凱已不在中央朝廷,其影響力絲毫無損,事甚顯然。

    載灃能夠做,是起用滿洲宗室皇族予以抗衡。溥儀提到:

    我父親並非是個完全沒有主意的人。他的主意便是為了維持皇族的統治,首先把兵權抓過來。這是他那次出使德國從德國皇室學到的一條:軍隊一定要放在皇室手裡,皇族子弟要當軍官。他做得更徹底,不但抓到皇室手裡,而且還必須抓在自己家裡。在我即位後不多天,他就派自己的兄弟載濤做專司訓練禁衛軍大臣,建立皇家軍隊。袁世凱開缺後,他代替皇帝為大元帥,統率全國軍隊,派兄弟載洵為籌辦海軍大臣,另一個兄弟載濤管軍諮處 (等於參謀總部的機構),後來我這兩位叔叔就成了正式的海軍部大臣和軍諮府大臣。(《我的前半生》)

    今人只知譏諷慶親王內閣為皇族內閣,以為載灃難辭其咎,殊不知背後涉及兩派鬥爭與角力,內閣人選乃是彼此互相爭持較量的結果。

    朱文亮<清末皇族內爭與袁世凱復出>留意到一個細節:

    慈禧臨終遺命雖稱「嗣後軍國政事,均由攝政王裁定」,授權載灃為其兒子幼帝溥儀攝政並監國,但同時補充「遇有重大事件,必須請皇太后懿旨者,由攝政王隨時面請施行」。這意味著攝政王並不能乾綱獨斷,遇有重大事件,須向皇太后請示,隆裕皇太后可以對載灃進行牽制。

    慈禧臨終懿旨奠定了宣統朝載灃、隆裕互為牽制的權力格局,卻對二者權力界限仍有模糊之處。何為「重大事件」,其中有著不可捉摸的權力空間,留待載灃、隆裕自行博弈。在新舊權力交替的間隙,隆裕亦迅速採取種種措施,鞏固自身權力。

    雖然他大膽推斷:

    作為滿族皇室,她與載灃都忌憚漢族重臣袁世凱擅權,都有罷袁動機。而且,袁世凱在立帝一事上曾有損她的利益,更是加深了她與袁世凱之間的矛盾。縱觀袁世凱復出的整個歷程,最大阻力實際是隆裕。由此可知,隆裕在罷免袁世凱時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另一邊廂,孫昉、劉平<論宣統朝載灃與隆裕太后的交替持權>認為:

    在這一時期,監國攝政王載灃利用自己身為「皇本生父」的有利條件,吸納載洵、載濤、載澤等青年親貴成員,形成高度年輕化的少壯親貴集團。該集團不僅排擠袁世凱、張之洞等漢族重臣,以組建「皇族內閣」回應立憲派的政治訴求,同時變相架空隆裕太后,避免再次出現太后專權的局面。

    奕劻、袁世凱一派有否得到隆裕太后支持以牽制載灃,值得玩味,留待日後更多材料以核實。要之,如蔡東藩《清史演義》所言:

    洵、濤統是攝政王胞弟,翩翩少年,丰姿原是俊美,可惜胸中並沒有軍事知識,只仗著阿兄勢力,占居樞要。一對繡花枕,好看不中用。

    隨著武昌起義爆發,清政府需要盡快調動北洋陸軍平亂,袁世凱於是被重新起用。

    2025年8月23日 星期六

    及時行樂 (23-08-2025, 新舊歌合集)

    1. 曾樂彤 – 單身不會死

    2. JACE 陳凱詠 – 大車 BIG CARS

    3. Faithless – Not Going Home 2.0 (Eric Prydz Remix)

    4. 戴祖儀 – 分分鐘需要你 (Happy Version)

    5. Kaleidoscope – 星光旅程

    6. 狂想 SERENADE – Pinocchio

    7. Teddy Fan 范梓謙 + Sinnie Ng 吳倩怡 – 898 (「Teddy Fan Still Alive」現場版)

    8. Teddy Fan 范梓謙 – 今次動真格 (「Teddy Fan Still Alive」現場版)

    9. Teddy Fan 范梓謙 – 告別式

    10. 晚安莉莉 – 如果花火可不消散

    11. 棉花糖 – 再見王子

    12. Cozy Syndrome – 我們之間的花期不是永遠

    https://www.patreon.com/posts/ji-shi-xing-le-137175244

    2025年8月21日 星期四

    從提倡「虛君共和」到擁護民國 – 略論梁啟超的思想轉變

    張朋園<梁啟超在民國初年的師友關係>:

    梁啟超與康有為在政治上的結合,由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除了一八九九年至一九〇三年,因梁之提倡革命與康氏有所不和外,大體上他們是一致的。尤其是梁棄民主革命而君主立憲以後,師徒唱合,搭配得天衣無縫。甚至於到了武昌革命發生,仍與康互相呼應,要求中國採行英國的立憲政體。故在清季,康梁相提併論,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康、梁到了民國,已非復一個集團。

    據此可知梁啟超 1911 年<新中國建設問題>對「虛君共和」的理解,該跟康有為的相差不遠。

    惟梁啟超進入民國後逐漸不信這一套,跟康有為亦漸行漸遠。細緻言之,梁啟超已對滿清皇族、官員徹底失望,不想再為實現一抽象的政治理念而不斷與虎謀皮。<新中國建設問題>有以下一段文字:

    然則中國亦可行此制乎?曰:嗚呼!吾中國大不幸,乃三百年間戴異族為君主,久施虐政,屢失信於民,逮於今日,而今此事殆成絕望,貽我國民以極難解決之一問題也。吾十餘年來,日夜竭其力所能逮,以與惡政治奮鬥,而皇室實為惡政治所從出。於是皇室乃大憾我,所以僇辱窘逐之者,無所不用其極。雖然,吾之奮鬥,猶專向政府,而不肯以皇室為射鵠,國中一部分人士,或以吾為有所畏,有所媚,訕笑之,辱罵之,而吾不改吾度。蓋吾疇昔確信美法之民主共和制,決不適於中國,欲躋國於治安,宜效英之存虛君,而事勢之最順者,似莫如就現皇統而虛存之。十年來之所以慎於發言,意即在是。吾行吾所信,故知我罪我,俱非所計也。雖然,吾蓋誤矣。今之皇室,乃飲酖以祈速死,甘自取亡,而更貽我中國以難題。使彼數年以來,稍有分毫交讓精神,稍能布誠以待吾民,使所謂 (十九條信條者,能於一年數月前發布其一二,則吾民雖長戴此裝飾品,視之如希臘、那威等國之迎立異族耳,吾知吾民當不屑齦齦與較者。而無如始終不寤,直至人心盡去,舉國皆敵,然後迫於要盟,以冀偷活,而既晚矣。夫國家之建設組織,必以民眾意向為歸。民之所厭,雖與之天下,豈能一朝居。嗚呼,以萬國經驗最良之虛君共和制,吾國民熟知之,而今日殆無道以適用之,誰之罪也?是真可為長太息也!

    結合張朋園這段分析,更能見出梁之心境:

    清帝遜位前夕,康曾致梁一函……梁氏作答,表示決不再為「虛君共和」這一個緣木求魚的想法去與袁世凱、北方軍人及各省督撫周旋,更不屑與那些羊狠狼貪的滿清親貴相合作。他勸康改變態度,擁護共和……如若不然,「趨舍異路,愴悢何言!」只好各行其是。在這封向未公開的親筆函中,梁氏的表示是十分嚴肅的。

    大體梁啟超的性格是史學底,講究現實可能性,因時制宜。康有為卻是哲學底,著重對理念的堅持與信守,排除萬難以圖實現。此一分歧,在梁啟超自著的《清代學術概論》尤其能夠反映:

    有為之為人也,萬事純任主觀,自信力極強,而持之極毅。其對於客觀的事實,或竟蔑視,或必欲強之以從我。其在事業上也有然,其在學問上也亦有然;其所以自成家數崛起一時者以此,其所以不能立健實之基礎者亦以此。

    啟超與康有為最相反之一點,有為太有成見,啟超太無成見。其應事也有然,去治學也亦有然。有為常言:「吾學三十歲已成,此後不復有進,亦不必求進。」啟超不然,常自覺其學未成,且憂其不成,數十年日在旁皇求索中。

    性格、治學方式的差異,令梁啟超放棄虛君共和想法,轉變為積極擁護民國。加上維新派內部有聲音勸梁「各樹一幟,各行其是」,堅決反對民主共和亦可能令梁不能與民國政權接近,無法回國組織政黨,長遠而言不能在國內政治佔有一分勢力,「他日將無吾輩跕足地矣!」師徒二人終於分道揚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