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4日 星期五

雜文與魯迅

雜文能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會事變,特色是短小、活潑和鋒利,毛澤東稱雜文是「像投槍,像匕首,直刺向黑暗勢力」的文體。

雜文內容廣泛,形式多樣,有關日常的社會生活、文化動態,以及政治事件的雜感、雜論都可歸入這一類。

魯迅《且介亭雜文.序言》給「雜文」下定義:

其實「雜文」也不是現在的新貨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類,都有類可歸,如果編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體,各種都夾在一起,於是成了「雜」。

傅德岷則補充,雜文雖「古已有之」,但第一個給予雜文真正應有的地位並大量創作此類作品的卻是魯迅。(《中國現代散文發展史》)

關於魯迅的雜文成就,下文另詳。除了魯迅,其他如周作人、林語堂,以至後來的丁玲、艾青、蕭軍等,於雜文寫作上也有相當的成就。

雜文一般而言被認為具文學價值,是散文的一種。可是,部份學者不但不視雜文為散文,且把它視為對散文的打擊。周麗麗說:

雜文,不只是不能算做文學作品,就連時評短論也沒有資格的,因為它只要能「惑眾」,只要能挑撥起敵對和仇恨,對於事實是不顧忌的。(《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

周氏的講法,筆者不敢苟同。因為部份雜文仍具有獨特的表現手法,極盡幽默諷刺之能事,周說乃以偏蓋全,不是反映雜文的真相。

談雜文,不得不講魯迅。

魯迅 (1881 – 1936) 本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年輕時相信醫學救國,曾東渡日本學醫。後來,他改變了想法,認為拯救民族的靈魂更為緊迫,於是棄醫從文。在辛亥革命前夕,魯迅出現在思想文化戰線,於小說、散文、雜文等諸多領域都有嶄新的建樹,為中國一出色的作家及文學家。

魯迅作品繁多,就雜文來說,有《熱風》、《墳》、《華蓋集》、《三閑集》、《且介亭雜文》等,另有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

今略選數篇文章,以見魯迅雜文風格。

(1) <打拳>

收入《熱風》。

主旨:對民國提倡打拳的措施作諷刺,從而暗含對此措施的不滿。

(2) <長城>

收入《華蓋集》。

主旨:對長城建造浪費大量人力物力,卻無法抵抗胡人,只能現在成為一古蹟加以諷刺,當中帶有無奈之感。

(3) <論辯的魂靈>

收入《華蓋集》。

主旨:藉構想辛亥革命至民初各人死後的言談,對中國當時政局加以反映、諷刺

(4) <拿來主義>

收入《且介亭雜文》。

主旨:批評中國人民「送去」外國的已夠多了,是時候要拿回來。「拿來」並非不加分析,而是要帶有選擇性。

不難發現,魯迅的雜文是以諷刺時弊、歷史為題材,極具幽默感和諷刺氣息,構思生動 (如「論辯的魂靈」),且用詞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如「拿來主義」)。

和梁啟超、胡適相比,魯迅的雜文更幽默、更具諷刺性,篇幅也更短。「論時事不留面子,砭錮弊常取類型」竊以為是魯迅雜文獨有的特色所在。

魯迅的散文成就實不只限於雜文,其也有極富藝術價值的散文傳世 (見傅德岷前引書)。

a.《野草》:帶有詩的形式及意味,內容有鄙視傳統黑暗勢力的、批判社會生活中的說謊、欺騙等 (如<秋夜>、<立論>、<求乞者>等) 。

b.《朝花夕拾》:回憶散文,帶有高度現實意義的藝術文章。

無人駕駛 (24-12-2021, 平安夜聖誕派對 CHRISTMAS SPECIAL)

1. Wham – Last Christmas

2. MATTN x Sylver & Dino Warriors – Last Christmas (Extended Mix)

3. Mariah Carey – 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You (DJ Rankin Remix)

4. Gwen Stefani – White Christmas

5. Band Aid 20 – 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

6. Cookies – 曲奇聖誕歌

7. 陳奕迅 – Lonely Christmas

8. 許志安 – 今年沒聖誕

9. 麥浚龍 – 聖誕有人

10. Delta T + UKA 楊雅餘 – 都市 lonely night

11. 黃霑 – 慈祥鵬過聖誕

朱自清的議論文風格和中國現代議論文發展三階段

朱自清 (1898 年 11 月 22 日 – 1948 年 8 月 12 日),揚州人,曾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系主任,以擅寫白話散文和新詩著稱。《背影》、《荷塘月色》都是他的代表作,精於寫景、抒情。

朱自清也有議論文傳世,包括《論誠意》、《論老實話》、《論做作》等。不過,和梁、胡不同,其議論的對象以人生、人際關係為主,甚少對時政、舊風俗的批評。文章全用白話寫成,筆鋒平實淡薄,既少了梁啟超的憤慨,也少了胡適的冷智批判。

我們看看《論做作》其中一段:

有能耐的人,有權位的人有時不免「裝模作樣」,「裝腔作勢」。馬上可以答應的,卻得「考慮考慮」;直接可以答應的,卻讓你繞上幾個大彎兒。論地位也只是「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見客就不起身,只點點頭兒,答話只喉嚨裡哼一兩聲兒。誰教你求他,他就是這麼著!——「笑罵由他笑罵,好官兒什麼的我自為之!」話說回來,拿身份,擺架子有時也並非全無道理。老爺太太在仆人面前打情罵俏,總不大像樣,可不是得裝著點兒?可是,得恰到分際,「過猶不及」。總之別忘了自己是誰!別盡揀高枝爬,一失腳會摔下來的。老想著些自己,誰都裝著點兒,也就不覺得誰在裝。所謂「裝模做樣」,「裝腔作勢」,卻是特別在裝別人的模樣,別人的腔和勢!為了抬舉自己,裝別人;裝不像別人,又不成其為自己,也怪可憐見的。

語調、口吻的冷嘲熱諷,跟今天的「才子」陶傑不遑多讓,所謂「曲筆」也。

「笑罵由他笑罵,好官我自為之」出自《宋史》的<鄧綰傳>。爬高枝的典故來自曹雪芹《紅樓夢》晴雯譏諷小紅。「怪可憐見的」則是賈母的口頭禪。這是學者散文旁徵博引而不著痕跡的套路。

再看《論老實話》的開首:

美國前國務卿貝爾納斯退職後寫了一本書,題為《老實話》。這本書中國已經有了不止一個譯名,或作《美蘇外交秘錄》,或作《美蘇外交內幕》,或作《美蘇外交紀實》,「秘錄」「內幕」和「紀實」都是「老實話」的意譯。前不久筆者參加一個宴會,大家談起貝爾納斯的書,談起這個書名。一個美國客人笑著說,「貝爾納斯最不會說老實話!」大家也都一笑。貝爾納斯的這本書是否說的全是「老實話」,暫時不論,他自題為《老實話》,以及中國的種種譯名都含著「老實話」的意思,卻可見無論中外,大家都在要求著「老實話」。貝爾納斯自題這樣一個書名,想來是表示他在做國務卿辦外交的時候有許多話不便「老實說」,現在是自由了,無官一身輕了,不妨「老實說」了——原名直譯該是《老實說》,還不是《老實話》。但是他現在真能自由的「老實說」,真肯那麼的「老實說」嗎?——那位美國客人的話是有他的理由的。

題目信手拈來,筆鋒平易近人,猶如朋友交談,這是朱氏議論文一大特色。

大體中國現代議論文的發展可由梁啟超、胡適、朱自清的文風反映。

前期的議論文因時局動盪、白話文不倡盛,故文中多文言,且以論政為主。梁啟超為其中代表。

中期的議論文因白話文已普及,而時局則由政治動盪轉成思想文化的激蕩,故文中用字已全為白話,且以反對舊文化為主,胡適為其中代表。

後期的議論文則因政局已穩,文章遂以論人生為題材,有朱自清一類作家。

有見於議論文篇幅較長,不便刊登及閱讀,部份作家將篇幅縮短,遂有雜文的出現。

又有作家把議論文的旁徵博引加以發揮,大量使用僻典入文,於是有學者散文。

寫雜文寫得出神入化的,首推魯迅。至於學者散文的代表人物,不得不提陳之藩。

陳之藩雖為電機工程學者,卻具有深厚的人文素養,撰有《旅美小簡》、《在春風裡》等。在《旅美小簡》中,有一篇<哲學家皇帝>,其中提到:

中學生送牛奶、送報;大學生作苦力、作僕役,已經是太習慣了的事。這些工作已經變成了教育的一部分。這種教育,讓每一個學生自然的知道了什麼是生活,什麼是人生。所以一個個美國孩子們,永遠獨立、勇敢、自尊,像個哲學家帝王。

希臘哲人,想出一套訓練帝王的辦法,這種辦法是讓他「從生硬的現實上挫斷足脛再站起來,從高傲的眉毛下滴下汗珠來賺取自己的衣食。」這是作一個帝王必經的訓練,可惜歐洲從未實行過這種理想。沒有想到,新大陸上卻無形中在實踐這句話,每一個青年,全在無形中接受這種帝王的訓練。

……「哲學家帝王」,不僅要受苦,還要有一種訓練,使他具有雄偉的抱負與遠大的眼光,可惜這一點,美國教育是忽略了。忽略的程度令人可哀。

……民主,並不是「一群會投票的驢」;民主確實需要全國國民都有「哲學家帝王」的訓練。在哲學家帝王的訓練中,勤苦自立,堅忍不拔那一部分,美國的教育與社會所賦與青年的,足夠了。而在人文的訓練上卻差得很多。

既有深刻的觀察,也有尖銳的批判,但不失資料的徵引,學者散文大概都有這些特徵。

2021年12月23日 星期四

談胡適與《論貞操問題》

胡適 (1891 – 1962),字適之,安徽績溪人。其父胡傳,清末貢生 (秀才),篤信宋儒理學。少進家塾唸《四書》、《五經》及官修史籍,並熟讀《水滸傳》、《紅樓夢》等,為其文學造詣奠下基礎。

1915 年,他初入康乃爾大學農學院,後轉文理學院,攻讀哲學。同年入哥倫比亞大學,師從杜威攻讀實用主義哲學,1917 年回國任北大教授。以後,他提倡白話文、主張「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研究方法,為中國一重要思想家、學者。

和梁啟超不一樣,胡適一生和哲學、文化有密切關係,故其議論文甚少對中國傳統政制之韃伐。又新文化運動前後,他剛由美返國,其持「全盤西化」觀看中國文化、寫文章,其文字必全棄文言而對中國傳統亦盡數摒棄。這和梁啟超相比,皆有極大的不同。

胡適的文章題材、筆鋒、篇幅,實和魯迅有近似處,但又比魯迅更進一步。

《易卜生主義》、《不朽》、《愛情與痛苦》等全收於《胡適文存》,今選《論貞操問題》作賞析。

《論貞操問題》的主旨是透過對周作人的《貞操論》、朱爾邁的《會葬唐烈婦記》作出回應,進而批判中國婦女及社會盲目崇拜貞操之弊。文中亦述及胡適對貞操及以法律褒揚貞操的看法。

細讀全文,頗能看出其對中國傳統風俗的鞭韃,並具有西方個人主義及自由民主思想。例如胡適說:

以上所說,大旨只要指出寡婦應否再嫁全是個人問題,有個人恩情上,體質上,家計上種種不同的理由,不可偏於一方面主張不近情理的守節。因為如此,故我極端反對國家用法律的規定來褒揚守節不嫁的寡婦。

又說:

夫死之後,情願殺身從夫於地下。這個不屬於貞操問題。但我以為無論如何,這也是個人恩愛問題,應由個人自由意志去決定。無論如何,法律總不該正式褒揚婦人自殺殉夫的舉動。

另外,全篇幾乎用西方哲學論述的方式寫成。胡適先直接提出一連串觀點,再加以可能反駁,最後回應,作出結論。當中不含類比,也沒有情感抒發,純粹說理,和梁啟超「筆鋒常帶感情」大不同。

最後,完全用白話創作,不再雜有文言詞句,這是一篇現代白話散文。

若要進一步比較胡適和梁啟超的散文,二人雖同寫議論文,但梁的文章顯然仍是以中國思想及中國傳統論說文的形式寫作,其雖言權利,但骨子裡卻近孟子言「義利」。對西方思想的消化也不強。相反,胡適的文章在內容和技法上皆是西方論述形式,雖間有孔墨之語夾雜其中,但已不如梁的文章那樣貼近傳統。復次,胡距梁已有一段時間,且受西方文化影響,故其文已全棄文言而用白話,由胡至梁,可謂是「現代散文一大進步」。

《歸國雜感》也是胡適的作品,值得一讀。

順帶一提,胡適 1918 年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中提出「八不主義」:

1. 不做「言之無物」的文字。

2. 不做「無病呻吟」的文字。

3. 不用典。

4. 不用套語爛調。

5. 不重對偶──文須廢駢,詩須廢律。

6. 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

7. 不摹仿古人。

8. 不避俗話俗字。

他又大力提倡白話文,認為「白話文學之為中國文學之正宗,又為將來文學必用之利器,可斷言也」,「我手寫我口」,鼓勵大家多寫白話文,背後是要令人思想得以解放。

2021年12月22日 星期三

簡介議論文和梁啟超《論權利思想》

議論文在中國古代已經出現,著名的有歐陽修《朋黨論》、蘇軾的《留侯論》、蘇洵的《六國論》等。

清末至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後,政局一片混亂,學者為了引入西方思想以救國,且對舊日文化和當前時政作深刻的反省,皆喜歡以直接簡潔的議論文字為寫作文體,形成一片議論文盛行的風氣。

嚴格而言,議論文和雜文是有分別的。前者的篇幅一般較長,論說也較完滿,且好徵引中外典故入文;雜文則篇幅較短,論說屬一時隨意而不完滿精密,著重一針見血,也不如議論文般大量引用典故。又由於前者引用中外例子及典故,近代多以此特色把議論文列入學者散文之列,相反,雜文則不被視為學者散文,在文學史上地位也不及議論文。

議論文者,乃是對一對象作分析、批評、比較,從而說出道理之文體。這對象的範圍可包括政治、人生、文化等。而新文化運動初期,議論文的題材多以政治、傳統文化批評為主,及至後來,則有更多對人生的論述。梁啟超、胡適、朱自清都是當時撰寫議論文的健筆。

梁啟超 (1873 年 2 月 23 日 – 1929 年 1 月 19 日),字卓如、任甫,號任公、飲冰子,別署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思想家、政治活動家、學者,戊戌變法領袖之一。

早年曾助老師康有為辦《強學報》,且與黃遵憲等人辦《時務報》,至戊戌政變後,梁啟超逃亡日本。他和康有為一直鼓吹君主立憲,反對革命,辦報方面則先後創辦《清議報》、《新民叢報》,以日本為中介引入西方思想。

1918 年赴歐以後,梁啟超的思想有了轉變,他了解到西方文化也有缺陷,遂轉為治中國文化,先後出版《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等,1929 年病逝,終年五十七歲。

梁啟超一生和時政、歷史文化有密切關係,其議論文亦多與時政、歷史文化有關。他的文章又多寫於清末及民初,至新文化運動前後,他基本上已不抱激進的「全盤西化」觀,而有回歸中國傳統之傾向,其文章必不如後代的全以純熟的白話寫成亦可想而知。

可是,相比前清的古文,其文字已較淺白,內容及議論技巧也為後世寫議論文者所繼承。

他有一篇《論權利思想》,主旨在於:對中國人因受傳統儒家思想影響,因而沒有權利 (包括人權及領土主權) 觀念作批評。當中涉及對西方權利觀念的介紹,而以鼓吹權利之當被教育、重視作結。

細緻言之,全文有以下特色:

(1) 帶有傳統論說文影子

例如

而人之所以貴於萬物者,則以其不徒有「形而下」之生存,而更有「形而上」之生存。形而上之生存,其條件不一端,而權利其最要也。

言人禽之分界處在權利。人禽之辨便是承孟子「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而來。

又例如

權利何自生?曰:生於強。彼獅虎之對於群獸也,酋長國王之對百姓也,貴族之對平民也,男子之對女子也,大群之對於小群也,雄國之對於孱國也;皆常占優等絕對之權利。非獅、虎、酋長等之暴惡也,人人欲伸張己之權利而無所厭,天性然也。是故權利之為物,必有甲焉先放棄之,然後有乙焉能侵入之。人人務自強以自保吾權,此實固其群、善其群之不二法門也。

運用類比論證,是中國歷朝論辯者一貫作風。

另有引用孟子「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楊朱「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等。

(2) 對中國文化及國民性予以鞭韃

梁氏說:

仁焉者多。則待仁於人者亦必多,其弊可以使人格日趨於卑下。

這是對孔子「仁」的批判。

吾中國人惟日望仁政於其君上也。故遇仁焉者,則為之嬰兒;遇不仁焉者,則為之魚肉。古今仁君少而暴君多,故吾民自數千年來祖宗之遺傳,即以受人魚肉為天經地義,而權利二字之識想,斷絕於吾人腦質中者固已久矣。

此乃對中國傳統民本政治的批評。

吾中國先哲之教,曰:「寬柔以教,不報無道。」曰:「犯而不校。」曰:「以德報怨,以直報怨。」此自前人有為而發之言,在盛德君子偶一行之。雖有足令人起敬者,而末俗承流,遂藉以文其怠惰恇怯之劣根性,而誤盡天下。如所謂百忍成金,所謂唾面自乾,豈非世俗傳為佳話者耶?

這是對國民奴隸性格及劣根性深感不滿。

(3) 大量引用西方典故、事例,以及時事入文

提到羅馬法、三段論、古代希臘正義之神、三國干涉還遼等。

(4) 西方思想的介紹

梁氏說:

德儒伊耶陵 (Jhering) 所著《權利競爭論》云:「權利之目的在平和,而達此目的之方法,則不離戰鬥。有相侵者,則必相拒;侵者無已時,故拒者亦無盡期。質而言之,則權利之生涯競爭而已。」又曰:「權利者,不斷之勤勞也。勤勞一弛,而權利即歸於滅亡。」若是乎權利之為物,其所以得之與所以保之者,如此其不易也。

(5) 抒情、說理、議論交融

例如

嗚呼!吾不解吾中國人之甘於自殺者何其多也!

帶有深深的悲嘆感慨。

權利何自生?曰生於強。

斬釘截鐵,立論明晰。

必須承認,梁啟超的文章仍使用大量文言詞句,故常不被視為現代白話散文。

不過,其引入西方思想、對中國文化的韃伐,無疑下開胡適、魯迅文章的風格。乃至近人柏楊、余杰等對國民劣根性及中國文化之狠評,梁啟超的文章多少發生影響。其他梁啟超的議論文,還包括《論毅力》、《論進步》等。

2021年12月21日 星期二

無人駕駛 (21-12-2021, 廣東歌)

1. 陳慧嫻 – 留戀

2. 關淑怡 – 一首獨唱的歌

3. 林子祥 – 似夢迷離

4. 麥浚龍 – 沒有人

5. 鄭希怡 – 有心人

6. 容祖兒 – 誰來愛我

7. PP Gals – DJ Boy

8. PP Gals – 夢中情人

9. PP Gals – 活著便有夢

10. 羅文 – 壞情人

11. 達明一派 – 寂寞的人有福了

12. 達明一派 – 天問

淺談中國現代散文

余於 2009 – 2010 年曾在香港中文大學修讀「專業中文」一課,對中國現代散文作過專題研究,十多年過去,近日重新找回舊時簡報,決心予以整理,成一系列文章,此為第一篇。

— — — — — —

對散文的界定,有廣、狹義之分。

廣義的散文是指:與詩詞、駢文等韻文相對而言,包括韻文以外的一切記敍性和議論性的文體。

狹義的散文是指:議論、敍事、說理、抒情等無韻而句式不整齊的文章。

楊牧在《現代中國散文選》前言又提出另一種看法。他認為,廣義的散文包括議論、雜文,狹義則只包括抒情、敍事的文章。嚴格意義上,議論、雜文等不可被稱為散文。

不過,誠如傅德岷所言,若散文包括議論、雜文等,我們將能看見現代散文絢麗多姿的風貌 (《中國現代散文發展史》),且歷來五四以後的散文家多對散文抱一寬泛的看法,故楊牧觀點未必可取。

散文通常具有若干特色:

(1) 通過某些片段的生活事件的描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篇幅不長;

(3) 形式自由,不一定有完整故事,語言不受韻律的約束;

(4) 敍事、抒情、議論,或三者皆有。

現代散文分類方式有兩種:

I.  按文學體裁而分

雜文 / 議論文

小品文 (又稱美文,包括幽默小品、抒情小品等)

隨筆

遊記

報告文學

II. 按作者身份 / 文章內容而分

專欄散文

學者散文

抒情散文

兩種分法各有道理,要之,「專欄散文」多指社評雜文一類。「學者散文」則包括歷史小品、議論文等。「抒情散文」包括抒情、敍事小品和隨筆、遊記。

中國現代散文是伴隨著新文學運動而來。所謂「新文學」,是指五四時期產生,用白話書寫的文學。因為這種文學在語言運用,內容的採納及形式的表現上和中國古代文學有所不同,故被稱為「新文學」。

現代散文作為新文學的其中一支,和新文學的其他主要部份 (如小說、戲劇、詩) 一同出現,這是毫無疑問的。然而,周麗麗指出:「現代散文是小說、戲劇、理論批評的基礎」(《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據此,現代散文似乎比小說、戲劇具有更基本、更重要的地位。

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概況,主要分為下列五個階段:

i. 新文學運動初期

以議論文、雜文創作為主,而敍事、寫景、抒情的小品文則數量較少。此時期的代表作家有胡適 (作品:《貞操問題》、《易卜生主義》)、陳獨秀 (作品:《革命與作亂》、《調和論和舊道德》)、魯迅 (《我的節烈觀》)、劉半農等。

此時期的文章主要在《新青年》、《每周評論》等刊物的「隨感錄」中被發表。內容較重視時務、對傳統社會文化的批評、西方文化的介紹,篇幅較短小。

ii. 1925 年前後

散文的創作園地及學派漸漸增多,例如:1921 年有文學研究會、創造社成立,1924 年有語絲社、《現代評論》成立。

文章的內容也不專寫政治,而有描寫現實及反映人生。表達手法上不只是一昧議論及冷嘲熱諷,而有委婉、含蓄的抒情和細緻的寫景。周作人所倡導的小品文也告盛行。

此時期的代表作家除魯迅等外,既有來自「文學研究會」的朱自清 (《航船中的文明》、《執政府大屠殺記》)、冰心 (《寄小讀者》、《往事》)、許地山 (《空山靈雨》),也有來自「語絲社」的林語堂 (《論幽默》)、俞平伯 (《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現代評論》的徐志摩、陳西瀅等。

iii. 1927 – 1934 年

中國政治形勢急劇變化,文學社團間的論爭亦加深,但此時的散文數量卻增加。此時盛行的有雜文 (魯迅此時的雜文成就達至高峰)、幽默小品 (以林語堂為首) 等,而新進作家則有何其芳、李廣田、沈從文、蕭紅、豐子愷等。1934 年更因此年的小品文數量繁多而被後世稱為「小品年」。

iv. 抗戰時期

散文創作具有強烈的政治意識,時有「抗戰八股」的論爭。此時期以巴金的作品最多 (《一點感想》、《給山川均先生》等),另外,梁實秋、錢鍾書、何其芳等人亦於此時期有很大的成就。

v. 抗戰以後至今

以台灣的散文作家成就最大,香港作家也有出色的表現,代表作家有余光中、張曉風等。

司馬長風在《中國新文學史》談及 1917 – 1921 年 (即「誕生期」) 的散文:

作品的特色是南腔北調、生硬、生澀不堪,因為還沒有共通的白話國語,不得不加雜各地方言;語文既不純熟,寫作技巧也很幼稚;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作品,都不堪卒讀。

至於 1929 – 1937 年 (即「收穫期」) 的作品,他覺得明顯有進步:

白話文直到抗戰時期才完全成熟。由於各省同胞的大遷徙,使各地方言得到一大混合,遂產生了一新的豐富的國語,可稱之為抗戰國語。這種新的國語才是最多中國同胞喜見樂聞的國語,同時期的白話文才是流行最廣的白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