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解除封鎖

堅尼地在任期間,解決了清政府「封鎖」香港的問題。

事件始末

早在 1865 年,清政府已經在廣東、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設立海關,負責管理對外貿易和徵收關稅等事務。適逢香港開埠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自由貿易港,外國商船川流不息地經維多利亞港前往中國各通商口岸,華人船隻亦可享有不受限制的活動自由,很多商人於是乘機以「走私漏稅」的方式運載鴉片、泰國和越南的大米至中國,嚴重損害清政府的財政收入。有見及此,清政府規定,凡是由香港駛出、前往非通商口岸的中國載貨帆船,一律需要被截留檢查,且按規定繳稅。

清政府當時面對著沉重的經濟負擔,嚴厲打擊「走私漏稅」可說是無可厚非。然而,對於香港的商人來說,此一做法無疑帶來極大的不便。麥當奴上任後,旋即向清政府提出強烈抗議,倫敦政府也表態支持麥督,卻始終未能造成任何改變。

清政府後來更變本加厲,派出一艘快速巡洋艦拖著一列海關躉船,停泊在香港外海,專門作檢查之用。其又於急水門、東龍洲設立稅關,晝夜巡查。香港的航運業因此遭受重大影響,歐籍商人稱呼清政府的做法為「封鎖」(Blockade) 香港。

堅尼地於 1872 年接任港督。12 月 15 日,他委任香港商會主席賴星、港務處長湯式、總登記官湯隆基組成三人委員會,調查清政府的安排如何令本地商人深感不滿。1874 年 9 月 14 日,公開會議正式召開,不少商人 (除了怡和洋行的域陶) 在會上批評清政府的做法猶如「有組織地侵犯此一港口的自由」(an organized invasion of the freedom of the port)。儘管英國外交部傾向恪守《煙台條約》(The Chefoo Convention) 以下一條:

......現在議定,即由英國選派領事官一員,由中國選派平等官一員,由香港選派英官一員,會同查明核議、定章遵辦。總期於中國課餉有益,於香港地方事宜無損。

殖民地大臣卡納豐 (Lord Carnarvon) 不同意香港商人的看法:

中國政府在公海或其領海上搜查本國船隻的權利不容置疑......所申訴的中國政府行使這一搜查權利......並未影響該港口的自由,不構成提出外交抗議的有效理由。

堅尼地一直站在香港商人那邊,替他們發聲,認為香港屬於外國港口、是一個自由港,貿易管制應該盡量減至最少。

終於,隨著「八瑤灣事件」(發生在 1871 年,指琉球漁民因誤闖排灣族領地而遭台灣原住民出草身亡)、「牡丹社事件」(發生在 1874 年,指日本出兵攻打台灣南部原住民部落) 相繼發生,清政府急需列強出面為之斡旋,堅尼地乘機向清政府施壓,要求解除對香港的「封鎖」,撤走停泊在香港外海的檢查船。長達七年的「封鎖」至此告一段落。

若干評議

清政府嚴查香港船隻,純粹為了確保自身的財政收益,卻引起香港歐籍商人的困擾,航運業遭受重大打擊。又堅尼地能夠成功協助香港解除「封鎖」,主要依賴清政府面臨「外憂」(日本進攻台灣)。由此印證一個事實:「中國越強大,香港越衰頹,反之亦然」(司徒華說:「百餘年來,香港是殖民地,因而遠離很多源自中國的災難;然而,我未能與祖國同胞一起經歷,心中有愧」。他似乎忽略了:香港過去之所以成功,全靠百餘年來中國的積弱、墮落。一旦中國走向強大,香港將距離死亡不遠。思慮不周,以致政治立場有誤,變相出賣、葬送香港,這是「民主回歸派」的致命傷)。

另外,商人們以捍衛「此一港口的自由」不滿清政府的「封鎖」,獲得堅尼地大力支持,這反映香港珍視自由的傳統乃奠基於歷代歐籍商人、港督的努力堅持上。高馬可在《帝國的邊緣》(Edge of Empires) 中指出,殖民統治並不只是有壓迫,它同時體現著一種解放。末代港督彭定康甚至在 97 主權移交前夕說:「北京那班老頭子真正了解香港如何成功嗎?」,凡此種種,俱不是出於刻意扭曲、夜郎自大之心,而是立足在對歷史事實的客觀理解上。

至於堅尼地拒絕附和英國外交部、殖民地大臣的意見,與香港商人站在同一陣線,何機為香港爭取最大的利益,此一方面體現著「專職總督」的特色 (從香港的角度思考問題,集中關注香港市民的福祉,並非傾向捍衛英國政府的利益),一方面亦令香港的自主性得以保持。

結語

今天的香港人對堅尼地尚且缺乏認知,更遑論清楚掌握「解除封鎖」一事的細節和背後所隱含的歷史意義。香港史日後必須獨立成科,旨在令香港人對自身的歷史有真切認識。

唐太宗言:「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仁人志士要導引當下荒謬的香港重返正軌,虛心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是第一步。

[主要參考資料]

1. 張連興,《香港二十八總督》。

2. 佘義 (Geoffrey Robley Sayer),Hong Kong 1862 - 1919:Years of Discretion。

3. 葉國華,《維港故事:獨掌難鳴》。

4. 徐承恩,<中港矛盾:《香港簡史》未算敏感>。

5. 蘇賡哲,<民主回歸派的幻滅>。

6. 英國廣播公司 (BBC),《末代港督彭定康》(紀錄片)。

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

軟弱的大國

美國乘中共召開「十八屆五中全會」,派出導彈驅逐艦「拉森號」首次進入南沙群島渚碧礁與美濟礁附近 12 海里水域航行,這是公然挑戰中共「對南海地區擁有主權」的宣稱 (渚碧礁、美濟礁乃中共在南海的人工造地)!

不過,中共的反應卻異常軟弱。外交部發言人陸慷說:「如果有關方面一再在本地區製造緊張,無事生非,最終也許會使中方不得不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就是可能我們確實有必要加強、加快自己的相關能力建設,我奉勸美方不要弄巧成拙」,間接暗示中共現時軍力未臻完備,「紙老虎」的形象表露無遺。

其實,早於 10 月 17 日,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范長龍已經在一個演講中表示:「即使在涉及領土主權的問題上,中方亦決不輕言訴諸武力」。大陸網民群起而攻之,嘲笑范長龍為「范長蟲」,背後已隱然透露出「中共軍力薄弱」此一不爭的事實。

實力欠奉,對外譴責自然只能停留在口頭上。強硬而具體的行動,更多表現在國內維穩,原因是:國內人民手無寸鐵。

孟子曰:「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中共一直企圖用「以力假人」的手段來達致強大,對於這番道理,只怕不曾知曉。

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689,請向齊昕討教

面書從來不只是一個社交平台,它同時是人們塑造不同形象的工具。透過發出不同的 status、share 不同的照片和影像,平常毫無自信的獨男可以變成大情聖,奸狡蠱惑的人可以扮作正氣凜然。故此,不少政客、影視界明星皆會在面書上開設專頁、戶口,目的在於建立適切的形象以爭取最大多數人的支持。

689 自上任以來,聲望每下愈況,形象「插水」。謊話連篇、好鬥成勝、迫害親女......俱為民間對他的套版印象,揮之不去。要改變普羅大眾長久以來的觀感,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是必要的。689 近日在面書上開設帳戶,似乎是為「洗底」而鋪路 (這可能和備戰下屆特首選舉有關)。

然而,689 首先發放種花照片,再而追蹤女兒梁齊昕、說:「曾鈺成主席和我閒聊,我建議他去馬代,剛過去的暑假,他去了,還住了我住過,向他推薦的酒店。鈺成主席回來說,相當滿意」,不是失於枯燥乏味,就是流於矯情造作。對比梁齊昕以「我愛死你,太有趣了」來回應網民「真心問:你老豆幾時死?」,誰更擅用面書,大家一目了然。689,虛心點向女兒學習吧!

2015年10月27日 星期二

田二少的反智口號

新民黨田北辰以「只做實事,唔玩政治」作為本屆區選口號,這是異常反智的。既然田二少過去一直「只做實事」,今天何需刻意提及?難道彼不相信選民眼睛是雪亮的?至於「唔玩政治」,孫中山先生有云:「政就是眾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便是政治」,除非田二少打算當選後「潛水」,否則區議員處理地區上的事務就是「玩政治」。當然,田二少可以回應:「『玩政治』是指運用權謀詐術,煽動群眾,窒礙政府的施政,拖慢香港的發展」,但現在的港府為 689 及其垃圾官僚所把持,凡事不以香港人的利益為依歸,「窒礙政府的施政」必定「拖慢香港的發展」?不然。如是,在今天的香港「玩政治」有什麼問題?反而「唔玩政治」才更值得被人唾棄!

田北辰不知羞愧提出反智的口號亦有原因。愉景選區多中產人士,中產人士普遍關注經濟實利,對議會拉布、街頭抗爭深感厭惡,視之為「搞亂香港」。他們再而將發起議會拉布、街頭抗爭誤解成「玩政治」,田北辰「唔玩政治」於是能夠產生吸引力。又中產人士日常工作忙碌,根本不會留意區議員做過什麼。對他們來說,要判斷一個區議員是否在做實事,主要取決於:

(1) 他 / 她有沒有經常跟區內市民打招呼、說早晨;

(2) 他 / 她有沒有白紙黑字寫明「只做實事」。

孟德斯鳩說:「有這樣的人民,就有這樣的政府」。田北辰能夠明目張膽高舉反智大旗,選民的愚昧無知實在需要負上很大的責任。

青年新政等「傘兵」不一定值得信賴,但與建制派相比,至少他們像樣得多 (只可惜愉景選區沒有「傘兵」)。

2015年10月25日 星期日

「財爺」地已離

在 689 倒行逆施、林鄭受政改一役拖累之下,「財爺」曾俊華本來是下屆特首的大熱人選。不過,「離地」言論一再發表,似乎令他無法取得香港市民 (特別是基層) 的支持。

曾俊華在網誌中以 (a) 打入香港的威士忌品牌和種類愈來愈多 (b) 新開業的威士忌吧如雨後春筍,成為新的蒲點 (c) 愛好威士忌的人品酒越來越講究,來證明「香港人的生活水平改善」。敢問「財爺」,威士忌品牌、種類多是否必然代表多數香港人有足夠財力購買威士忌?又威士忌吧有否遭受生意黯淡、客源狹窄等問題?愛好威士忌的人佔整體香港人口百分之幾?將局部的風光看成是社會的全部,此乃「離地」人士的通病。

曾俊華又說:「在今年的 6 月至 8 月,最低收入的三個十等份的全職僱員,收入較去年同期增加了百分之七到八,扣除通脹後,實質增幅有百分之三至四。基層市民收入提升,生活壓力相信亦能夠得到一定紓緩」。彼似乎未有正視失業多年的年青人、需要供書教學的單親家庭、僅靠生果金和積蓄過活的獨居長者。退後一步,在出外用膳動輒需要花費四十元、交通工具不斷增加收費的情況下,「扣除通脹後,實質增幅有百分之三至四」未嘗不值得懷疑。曾俊華不問實況,只知盲信數據,又是另一「離地」的表現。

「離地」不可怕,「離地」而不自知才最可怕,尤其是高官。曾俊華經歷「粟米班塊飯」事件而不知自省,繼續依然故我,對民間疾苦視而不見,這變相為自己的政治前途增添障礙,可謂愚不可及!

2015年10月24日 星期六

謹慎守業

除了整頓警隊,堅尼地還善待本地華人,興建「堅尼地城」,推動若干改革。

重視本地華人

過往管治其他殖民地的經驗令堅尼地深深服膺於「間接管治」原則。適逢華商的財富和社會地位逐漸上升、華人社群日益鞏固,堅尼地於是盡量減少政府直接的干預,改為攏絡華人領袖,尊重華人社群的意見。

其中一種堅尼地用以爭取華人領袖支持的方法是:邀請華人領袖出席港督府舉行的各項慶典、社交活動。此外,他又要求督府官員增進對華人社會的了解,拉近歐籍人士與華人的距離。

鑒於華人向來有歸鄉安葬、不願客死異鄉的傳統,堅尼地於 1875 年批准東華醫院在新建城市 (即「堅尼地城」) 裡設立義莊 (最初設於牛房附近,後來因市區發展需要,於 1899 年遷往大口環現址),收容客死者的靈柩,並助其返回家鄉安葬。中央書院持續培養能夠繼承中國傳統的現代化人才,堅尼地對此亦表示贊同,視中央書院「為帶動中國的一粒原子 (An atom to leaven the whole mass of China sooner or later)」。

比觀開埠初期「本土人和歐人幾乎完全隔絕」(第四任港督寶靈語),華洋隔閡於堅尼地任內明顯得到緩和。儘管「地方分治」(即歐籍人士住在港島的中央部分和半山區,華人則在東西兩端搭建木屋生活) 仍然貫徹執行著,華人慢慢與歐籍人士進行良性互動,這對港府維持有效管治是極為有利的。

建造「堅尼地城」

堅尼地在任期間,積極進行填海工程,開闢了西區岸邊土地。這片新土地後來稱為「堅尼地城」。

「堅尼地城」是「維多利亞城」(City of Victoria) 的一部份。「維多利亞城」始建於 1841 年英軍佔領香港島後,開埠以來,一直被外界視作香港的首都,中心為香港聖公會的聖約翰座堂。1857 年,香港政府將「維多利亞城」的範圍劃分成「四環」,即西環、上環、中環、下環。「四環」又再細分為「九約」,包括了東角、跑馬地等地。「堅尼地城」正是屬於「四環」中的第一環 (即西環)、「九約」中的第一約。

「堅尼地城」位處港島最西陲,南面背靠摩星嶺,北面遠望卑路乍灣 (海灣的名稱是紀念在 1841 年測量維多利亞港的英國海軍愛德華‧卑路乍軍官),西面與大小青洲隔着硫磺海峽,東面與石塘咀相連,是香港最早被開發的地區之一。它的名字曾經歷過多次改易,初名「堅利德城」,後改稱「堅彌地城」,再簡化成「堅尼地城」。又因它是西環的盡頭,故被稱為「西環尾」。

實施若干改革

堅尼地執政期間,開始容許立法局議員提動議案,在議會中討論各種事宜,立法會權力得以擴大。另外,他正式以港元作為香港全境的單一貨幣單位 (unitary monetary unit for the entire territory)。

結語

香港經過堅尼地管治,「一個由華洋資產階級和殖民官僚所組成的統治階層開始形成」(轉引自張連興)。到了軒尼詩 (Sir John Pope Hennessy) 出任港督,立法局終於出現第一位華人非官守議員 - 伍廷芳。

「堅尼地城」於日據時期曾被改名為「山王台」。香港重光後,該地的發展較中上環、灣仔、銅鑼灣和北角緩慢。加上區內有不少擾民的社區和工業建設 (如焚化爐、水泥廠、屠房、殮房、廢物轉運站等),交通有欠便利 (主要依靠巴士、小巴、電車,出入耗時),「堅尼地城」自此風光不再。直至 97 主權移交後,港共政府將部份擾民設施遷移 (關閉兩個焚化爐和屠場),配合高級住宅的發展、港鐵「堅尼地城站」正式啟用,「堅尼地城」才恢復生氣。

[主要參考資料]

1. 徐承恩,<十九世紀之香港自治>。

2. 徐承恩,《城邦舊事:十二本書看香港本土史》。

3. 張連興,《香港二十八總督》。

4. 高馬可 (John M. Carroll),《香港簡史》(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

5. 鄺健銘,《港英時代:英國殖民管治術》。

2015年10月23日 星期五

可堪玩味的答問大會

689 曾經矢口否認自己是中共的地下黨員。然而,昨天的答問大會上,好一句「牢騷太盛防腸斷」出賣了他。試問一個普通香港人怎會選擇毛澤東的詩句來引用,而不去選擇唐詩、宋詞?知名作家雲海說得好:「Over 咗!Over 咗!而家連中共本身都唔引用老毛詩啦!」。689 刻意顯露自己對毛澤東詩句的銘記,剛好印證梁慕嫻、李鵬飛當年的說法無誤,689 過去是「講大話」。

又中共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於今年 5 月將香港的民主派分成兩大類:一類是「死硬派」、「頑固派」,一類是「希望多溝通的泛民朋友」。對待前者,北京的立場是「堅決鬥爭,決不含糊」;對待後者,北京則主張多作良性的互動。黃毓民向來拒絕和中共、港共妥協,屬於「死硬派」、「頑固派」的一分子。689 現在借毛澤東詩句諷刺黃議員「如此火爆激憤,小心無法得享高壽」,變相是共黨當權者與民選「死硬派」、「頑固派」鬥爭的一個縮影。

至於立法會主席曾鈺成要求 689 回答「你幾時死?」和不接受工聯會黃國健的質疑,此反映新、舊左派鬥爭異常激烈。曾鈺成是「老左派」 (又稱「傳統左派」) 的人。 近年,由於青黃不接,「老左派」勢孤力弱,「新左派」迅速冒起 (有關新、老左派的劃分,可參考練乙錚<鬥倒曾氏當權派三分,要了人頭梁振英勢危>)。加上 689 為求連任,反覆玩弄「敵我矛盾」,欲將之鬥倒而後快。故此,當黃毓民高呼「你細路都俾人搞啦」後,曾鈺成神情錯愕,繼而放棄一貫的護航,作出公正的裁決,甚至在事後批評黃國健。

只是短短數分鐘,香港的主要政治問題、矛盾卻已全幅曝露,令人不禁懷疑:這是電視劇裡的情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