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間,中俄兩國已有文化交流。俄國派人至中國學習喇嘛經典,並遣子弟入國子監,學習滿、漢語言文字,清廷以滿、漢助教各一人負責教習。雍正五年 (1727 年) 清廷與俄國簽訂《恰克圖條約》(由蒙古親王策棱代表簽署),這是雙方處於平等狀態下所簽。康雍乾三朝大清國勢如日中天,故俄國必須予以尊重。
不過,俄國不時庇護背叛清朝的政治領袖,令兩國關係變得緊張。乾隆十九年 (1754 年),厄魯特輝特部阿睦爾撒納投奔清朝,獲乾隆帝封為親王。乾隆二十年 (1755 年),阿睦爾撒納奉命出兵平定準噶爾,期間反叛,逃入俄國避難。乾隆二十三年 (1758 年) 正月,俄國將患天花死的阿睦爾撒納的屍體交還清朝,兩國外交才恢復正常。可惜不久唐喀祿 (清朝將領,蒙古人) 叛逃入俄,清朝要求交人,俄國又不答應,諸如此類的狀況經常發生,影響兩國互市貿易。嘉慶、道光年間,俄國商船到廣州、上海求互市,清廷不予准許。
十九世紀以來,俄國由黑海沿里海南侵各信奉回教的游牧部落。英國則佔據東印度、南印度,勢力逐漸拓展至印度斯坦以北。當時蔥嶺以西布哈爾 (即布哈拉酋長國)、浩罕諸部 (即浩罕汗國) 為俄國併吞,英、俄接壤地區爆發軍事衝突,連年爭戰。俄國一度有意拉攏清朝,爭取清朝派兩萬兵馬,由緬甸、西藏夾攻印度,未有成事。及後英國聯合鄂圖曼帝國抗衡俄國,俄國不敢造次,雙方講和。
鴉片戰爭後,中英簽訂《南京條約》,開放五口 (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 通商。法國、美國亦在道光二十四年 (1844 年) 與清朝簽訂《黃埔條約》和《望廈條約》,保障法國、美國人在五個通商口岸享有權益。俄國見清朝積弱,咸豐元年 (1851 年) 請增加伊犁、塔爾巴哈臺、喀什噶爾三地以供互市,理藩院答允開放伊、塔,卻拒絕喀什噶爾。咸豐帝命伊犁將軍奕山等與俄國使者定約,成通商章程十七條。
俄國有意開發西伯利亞,希望取得黑龍江航路的控制權,而欲得黑龍江航路,江口及附近海岸必須為俄國所佔領。沙皇尼古拉一世於是派人視察黑龍江及附近海岸,繼而向清朝提出「請將黑龍江、松花江左岸及海口分給俄」,准許「登岸設砲,逼遷屯戶」,以「防備英、法」。時值英法聯軍向清朝宣戰,俄人乘英國請求,來議國境及通商事宜。咸豐八年 (1858 年) 5 月 28 日,奕山代表清朝與俄方簽署《璦琿條約》,清朝失去黑龍江以北約六十萬平方公里領土,烏蘇里江以東 (黑龍江下游段) 的四十萬平方公里土地由中俄共管,俄國更取得關鍵出海口。
咸豐十年 (1860 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火燒圓明園,咸豐帝北走熱河,命恭親王奕訢負責議和。俄國駐北京公使伊格那提業福出面調停有功,事後要清政府將兩國共管之烏蘇里河以東至海之地域讓與俄國以為酬報。《中俄北京條約》的簽署,標誌著清朝喪失烏蘇里江以東四十萬平方公里土地的共管權。自此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大片土地永久歸俄國所有。
[參考資料]
1.《清史稿・邦交一・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