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8日 星期日

富民正學為國之基本

<務本>篇顧名思義,是要人崇本以抑末,不要離本以重末。此處「人」又特別針對統治者而言。

為政之道,要旨在何?王符的看法是「以富民為本,以正學為基」,這跟管仲「衣食足而知榮辱」相同,亦通於先秦儒學「先養後教」的思想。

「富民」當「以農桑為本,以游業為末」,古時商人需到處奔走尋覓商機,故稱「游業」。重農抑商,即是富民。另外,「百工」當致力於「致用」,而不應鑽研奇技淫巧。「商賈」之存在,在於令貨物暢通,孫中山所謂「貨暢其流」,而不是以售賣奇珍異寶以貴。此處王氏明白將工業和商業置於農業以下,作為農業的附屬,工商業造成的奢侈浪費,更為王氏所反對。

在「正學」方面,強調以道義為教訓,反對巧辯。辭語當以信實恭順為本,即講究真實和上下尊卑,反對詭辯瑰麗的矯飾雕琢。士人身體力行孝悌,不以交游廣闊、交朋結友為務。孝悌又該著重對父母真心的奉養,而非為做給別人看,博取好名聲,所謂「華觀」。為人臣者,要用忠正的態度侍君,不能向權力獻媚。學若能正,仁義可興,否則道德崩壞。

王符「富民」的建議,跟東漢中葉政治社會弊病有關。細緻言之,病痛如下:

(1) 民間棄農重商的風氣熾盛,導致富商巨賈出現,卻不利於政府稅收。

(2) 工匠好造彫琢之器,器物不「以任用為要,以堅牢為資」,全不利於方便農事,欺詐老百姓,謀取利益。

(3) 商人販賣無用之貨,令社會出現窮奢極侈的歪風,「惑民取產」。

王氏認為,風氣持續的話,「外雖有勤力富家之私名,然內有損民貧國之公實」,商人辛勤置富發達的同時,便是對國對民不利。所以為政者要做的是,

(a) 明白監督工商業的運作,避免出現過份和違背原意的發展。

(b) 限制商人滋長,在社會上降低其地位,勿讓商人壟斷暴利。

(c) 寬待農民。

「正學」的提出,則跟學風不純有關。

i. 從事學問的士子,好談虛無,爭造「彫麗之文」,標奇立異,以博取他人賞識。

ii. 詩賦的創作者,喜歡用奇言怪字,重文辭修飾多於抒發真情實感,令作品矯揉造作,「悖孩童之思,而長不誠之言者也」。

iii. 士子致力交游,廣結黨羽,卻「不內孝悌於父母,正操行於閨門」,只知「偷世竊名」。

iv. 所謂孝行,大多是「違志儉養」,即違背自己的心願,用最低限度的物資奉養。父母死後,馬上大排筵席宴請賓客,說自己如何孝順,求名心切,此非真孝悌,而是「亂孝悌之真行,而誤後生之痛者」。

v. 出仕為官者,多向當權者獻媚,作威作福,視法規如無物。

不難發現,察舉孝廉對國家並非完全有利,其利用鄉評及孝行以選官,不但令士子盲目追求形式上的德行,忽略真情實感,而且使他們習慣虛偽矯情,互相吹捧。所選官員只知一己之私,不體恤民間疾苦,遂一轉而為盤剝百姓以自肥的歹官。

魏晉清談重真我之解放,實有其歷史因由,過去的束縛、桎梏太多了。而由「今學問之士,好語虛無之事」,可見談玄非始於曹魏,而為東漢中葉士人間之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