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日 星期二

土斷與黃籍白籍

東晉哀帝興寧二年 (公元 364 年) 三月庚戌,天下所在土斷。所謂「土斷」,是指把新來移民編入戶籍。關於庚戌土斷,劉裕在東晉安帝義熙九年 (公元 413 年) 的上表有較詳細的描述:

自永嘉播越,爰託淮、海,朝運匡復之算,人懷思本之心,經略之圖,日不暇給。是以寧人綏理,猶有未遑。及至大司馬桓溫,以人無定本,傷理為深,庚戌土斷,以一其業。於時財阜國豐,實由於此。

據此,是次土斷由大司馬桓溫提出並進行,實行的結果是令「財阜國豐」,為國家府庫增加收入。換言之,即土斷可為國家帶來經濟利益。

查《晉書》關於土斷的記載,有三條值得留意:

瓘以魏立九品,是權時之制,非經通之道,宜復古鄉舉里選。與太尉亮等上疏曰:「……今九域同規,大化方始,臣等以為宜皆蕩除末法,一擬古制,以土斷,定自公卿以下,皆以所居為正,無復懸客遠屬異土者。如此,則同鄉鄰伍,皆為邑里,郡縣之宰,即以居長,盡除中正九品之制,使舉善進才,各由鄉論。然則下敬其上,人安其教,俗與政俱清,化與法並濟……」武帝善之,而卒不能改。

(晉成帝咸康七年,即公元 341 實編戶,王公已下皆正土斷白籍。

(范寧陳時政聖王作制,籍無黃白之別。昔中原喪亂,流寓江左,庶有旋反之期,故許其挾注本郡。自爾漸久,人安其業,丘壟墳柏,皆已成行,雖無本邦之名,而有安土之實。今宜正其封疆,以土斷人戶,明考課之科,修閭伍之法。

衛瓘是魏晉之際人物,他最初提出土斷,本來是為恢復「鄉舉里選」鋪路,以取代九品中正制。土斷的具體內容,即為「公卿以下,皆以所居為正,無復懸客遠屬異土者」,勉強比擬,相當於中唐兩稅法「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本地人也好,外來人也好,總之一律編入現時所居住處的州縣戶籍裡。

進入東晉,中原戰亂頻仍,大量北方人口逃往東南避難,朝廷設置僑州郡縣安置北人,北人在地方行政機構登記臨時戶籍,以白紙書寫,稱白籍,有別於正式戶籍黃籍。白籍可免賦稅和徭役,這是東晉政府對南來北人的優待。及後過了一段時間,北人已逐漸適應新環境,「人安其業」,「雖無本邦之名,而有安土之實」,東晉政府於是實行土斷,省并僑州郡縣,將白籍按其定居之處編入正式戶籍,同時取消優待,白籍轉為黃籍,意味著政府稅收將有所增加,「財阜國豐」是在此一情況下出現。

晉成帝咸康七年進行過一次土斷,晉哀帝興寧二年庚戌又一次,至安帝時,「彌歷年載,畫一之制,漸用頹弛」,所以劉裕希望再次進行土斷。

由於持續有北方人口南下,歷次土斷多不徹底,白籍長期存在,直到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