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2日 星期二

漢魏之際的經濟發展

光武中興,力矯新莽弊政,民間恢復流通五銖錢,田租維持三十稅一。至明帝,天下仍然安寧,人民未有遭受橫徵暴斂,年年五谷豐收。當時「草樹殷阜,牛羊彌望」,農業、畜牧業繁盛,田賦不重,官府糧食充裕,「衣食足而後知榮辱」,民間更開始重禮義。此實為東漢之治世。

東漢由盛轉衰,始於安帝永初三年 (公元 109 年)。水旱成災,竟致人民相食。儘管賜地與貧民,朝廷明顯入不敷支,西漢「入錢穀得為關內侯」的流弊死灰復燃。桓帝永興元年 (公元 153 年),繼水災、旱災之後復有蝗禍,「郡國少半遭蝗,河泛數千里,流人十餘萬戶,所在廩給」。天災以外更有外患,西羌反叛,耗費「軍旅之費三百二十餘億」,致使「府帑空虛」。

東漢末年,賣官風氣更加熾烈。董卓領兵入洛陽,火燒宮室,繼而脅獻帝遷長安,期間「壞五銖錢,更鑄小錢」,幣政被擾亂。董卓被殺,李傕、郭汜互相攻伐,長安成為戰場,「是時穀一斛五十萬,豆麥二十萬」,糧食價格大幅飛漲,人民無法負擔,遂出現「人相食啖,白骨盈積,殘骸餘肉,臭穢道路」的可怖景象。

獻帝叫侍御史侯汶出太倉米豆,為飢民作稀飯,豈知情況沒改善,反而餓死者越來越多,原來侯汶弄虛作假,中飽私囊,暗中「盜其糧廩」,獻帝唯有親自派發,飢者才有米豆可吃,哭泣道:「今始得耳!」由此可見官僚機構的腐敗令本來的經濟困局雪上加霜。

「長安城中盡空,並皆四散,二三年間,關中無復行人」。洛陽亦「宮闈蕩滌,百官披荊棘而居焉」,那時是建安元年 (公元 196 年)。州郡各擁強兵,割據一方,截留賦貢,中央衰竭。袁紹雄霸河北,袁術控制江淮,二人皆受糧食不足困擾,曹操毅然招募良民屯田於許昌,又於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積穀,結果軍糧充足,官渡一戰,擊敗袁紹,控制北方。

建安初年,關中百姓流入荊州的有十餘萬家,及後聽聞本土安寧,皆思返歸,卻無以為生。曹操置官賣鹽,以所得供回流者購買農具、犁牛,讓他們「勤耕積粟,以豐殖關中」,「流人果還,關中豐實」。

蜀漢、東吳崛起於長江以南,與曹魏鼎足而立。天下未歸統一,軍事征伐在所難免,連帶成丁被徵召入軍伍,損害正常農業生產,造成飢荒。江淮地區缺糧情況尤其嚴重,陸遜上疏「請令諸將各廣其田」,孫權接納,說:「今孤父子親自受田,車中八牛,以為四耦。雖未及古人,亦欲與眾均其勞也。」東吳重農自此始。

曹魏自明帝起,「天下失其躬稼」,適逢函谷關以東地區遇上水災,人民流亡,農業失收。景初二年 (公元 238 年) 明帝更派兵攻打遼陽,耗費軍糧無數,北方因而再度凋敝。